1中國沿海洋流
沿岸流系的季節變化除受大陸徑流變化的影響外。還受季風變化的影響。與季風變化相一致。在11月至翌年2月。在強烈的北向冬季季風的作用下。由北向南的沿岸流系最強。擴展范圍最大,在3-5月季風的過渡月份中。南向的沿岸流在整個沿海都由強變弱。并向北收縮至杭州灣附近,6、7、8月份為夏季南向季風的盛行期。杭州灣以北的沿岸流。雖然還是自北向南。但已變得比較弱了。而在杭州灣以南。東海。南海的沿岸流與外海暖流系統匯合在一起。自南向北流動,9、10月份也是季節轉換期。即夏季季風逐漸被冬季季風代替。自北向南的沿岸流又逐漸增強。并向南擴展。
我國渤海。黃海。東海的海流主要是由黑潮暖流和沿岸流兩個流系組成。具有氣旋式環流的特征。其中黑潮流系是由黑潮主干及其分支(臺灣暖流。對馬暖流和黃海暖流)組成。沿岸流系自北向南主要有遼南沿岸流。遼東沿岸流。渤海沿岸流。蘇北沿岸流和閩浙沿岸流。南海因其位于熱帶季風區。夏季盛行西南風。冬季盛行東北風。季風方向與海區長軸一致。所以有利于穩定流系的發展。南海表面環流在風的作用下。具有季風漂流的特性。西南季風期間。南海為東北流。東北季風期間。則大部分區域為西南流。
影響中國近海及鄰近海區海流系統季節變化的因素是很復雜的。一般說來。黑潮流系的主要區段的季節變化如下:黑潮四季變化無一定的規律性。有的年份冬強夏弱。有的年份夏秋強冬春弱或冬夏相同,對馬暖流的流速和流量有著年周期的特點。流速以9月最大。2月最小,黃海暖流的流速也有顯著的季節變化。通常是冬季強。夏季弱,臺灣暖流的流速具有明顯的季節性。夏季強。冬季弱,南海的表面流的流向如前所述。夏季為東北流。冬季為西南流。冬季和夏季。南海西部的海流均比東部的強。強流區在越南近海
2北印度洋季風環流
北印度洋洋流:北印度洋由于受南亞熱帶季風的影響,其表層海水出現了大規模流動,從而產生了洋流,因其成因就被稱為北印度洋季風環流。而北印度洋洋流具有明顯的季節變化,在冬季、夏季這兩個季節,整個印度洋海區的環流系統不僅流向不同,而且組成環流系統的洋流也不同。
接下來我就來具體說說北印度洋洋流不同季節的流動方向:
冬季呈逆時針方向流動
冬季時候,亞洲大陸是高氣壓,而印度洋為低壓,從亞洲大陸向印度洋吹東北季風,所以北印度洋的海水在東北季風的吹動下向西流,因此洋流呈反時針流動。同時整個北印度洋海區的環流系統由季風洋流、索馬里暖流和赤道逆流組成。
夏季呈順時針方向流動
夏季時候,由于太陽直射點北移,于是氣壓帶和風帶隨之南移,引起南半球的東南信風越過赤道,偏轉為西南季風,此時海水向東流,因此洋流呈順時針方向流動.。同時整個北印度洋海區的環流系統由季風洋流、索馬里寒流和南赤道暖流組成。
3索馬里洋流
索馬里洋流的確是個例外。它的特殊之處是它在夏季是寒流,而冬季是暖流。即具有季節性,也是唯一具有季節性的洋流。冬季時也是世界上唯一一個從高緯度流向低緯度的暖流。
從世界洋流分布圖的左下角可以看到,夏季在北印度洋有一股從較低緯度流向較高緯度的索馬里寒流,與一般分布規律不同。
夏季寒流成因
(1)根據洋流與流經海區水溫的對比分析。阿拉伯海附近的地區主要是熱帶沙漠氣候,空氣特別干燥,夏季氣溫上升很快;同時,阿拉伯海域在熱空氣籠罩下,水面溫度上升較高。從東非沿岸流向這里的海水雖然來自赤道附近(低緯度)的海面,但水溫還是低于阿拉伯海海面的水溫,因而形成了夏季的索馬里寒流
(2)根據洋流的成因類型分析。夏季,在西南季風的吹拂下,阿拉伯海表層海水離岸而去,而附近的東非沿岸的海水則流來補償流失的海水,形成了上升補償流。根據海洋表層海水的垂直遞減規律可知,夏季從低緯度流向高緯度的索馬里洋流具有寒流的性質。
總體來說,影響索馬里洋流在夏季為寒流主要因為索馬里的海岸線與夏季風相背離,使得沿岸呈現離岸風,下層冷水上泛,順著風勢正好北上,成為由低緯流向高緯的寒流,寒流對沿岸氣候的影響為降溫減濕,加劇索馬里夏季的干旱。
冬季暖流成因
(1)北印度洋海區緯度低,沿岸氣候干燥,云量較少,太陽輻射強,氣溫終年比較高,獲得的太陽輻射能比較多--這是海水溫度高的主要原因;
(2)沿岸多為干燥的熱帶沙漠氣候,沒有大江大河的流入,海水較少受到稀釋--因而鹽度高;
(3)海區雖然向南開口,但由于位于赤道附近,加上環流的形成,使這里的海水較少與南面大洋的海水充分交流,因而能夠保持赤道附近海水高溫高鹽的特點。
要分析冬季為暖流就必須與夏季是寒流對應起來,冬季風與索馬里海岸線相交,使得沿岸呈現向岸風,海水不斷堆積,然后下沉,形成近岸下沉流,表層熱水下沉順風南下,形成暖流。由于下沉流具有干熱的特點,使得索馬里的冬天,并沒有因為暖流而增濕。
4馬六甲海峽洋流
馬六甲海峽位于印度洋和我國南海之間,會受北印度洋季風洋流和我國南海沿岸流的共同影響。北印度洋的季風洋流大家很熟悉:11月-次年3月冬季洋流呈逆時針,5月-10月夏季洋流呈順時針。北赤道流自蘇門答臘和馬來半島附近向西,向斯里蘭卡南緣和阿拉伯海南部流,馬六甲海峽出現補償流,但補償流主要還是赤道逆流。南海的冬季洋流靠越南和馬來半島近岸向南,絕大部分海流經卡里馬塔、卡斯帕海峽流入爪哇海,少部分海水進入馬六甲海峽。夏季與冬季相反,洋流到蘇門答臘附近,大部分越過赤道向南匯入南赤道流,小部分進入馬六甲海峽,同時南海的沿岸流隨西南風向東北,造成馬六甲海峽的海流由印度洋流向太平洋。應該指出的是馬六甲海峽地處赤道無風帶,風平浪靜的時間很長,所出現的洋流不應歸入風海流一類,而是補償流才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