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點
要求
年份
命題統計
命題情境和角度
湖泊
2024
江蘇,10-12題,6分
以巴爾喀什湖周邊城市分布為情境
通過湖泊影響城市分布考查湖泊的水文特征及影響
山東,18題,14分
以埃爾湖流域為情境
通過入湖碳量、湖水鹽度考查湖泊特征
浙江6月,7題,2分
以鄱陽湖總氮含量監測數據和總氮Ⅱ、Ⅲ、Ⅳ類水質標準為情境
通過總氮含量變化考查湖泊水文特征
2023
全國新課標,37題,28分
以湖泊溶解性有機物含量的季節變化為情境
通過湖泊溶解性有機物考查湖泊水文特征
河北,17題,14分
以額爾齊斯河流域的冰湖分布和變化為情境
通過冰湖考查湖泊特征
福建,19(1)題,8分
以澳大利亞東南部的古大湖演變為情境
通過沉積地層考查湖泊演變
全國甲,6題,3分
以地中海北岸某水系演變與分布為情境
通過湖水輸出方式考查湖泊類型
浙江6月,21題,3分
以冰川堰塞湖麥茲巴赫湖潰決為情境
通過湖泊冰水沉積物總量變化考查湖泊特征
湖南,14-16題,9分
以中亞湖泊流量變化為情境
通過湖泊水量變化考查水量平衡
2022
江蘇,10-12題,6分
以巴爾喀什湖周邊城市分布為情境
通過湖泊影響城市分布考查湖泊的水文特征及影響
【命題趨勢】近三年高考中對湖泊考查頻率較高,水量平衡與湖泊的水文特征結合進行考查,對知識的考查越來越具體、細致。
題型一湖泊
實時監測數據顯示鄱陽湖都昌站2025年1月14日13時水位6.85米較水文有記錄以來最低水位6.88 米(2022年11月12日)低0.03米,跌破極枯水位。
思考:鄱陽湖水位如此低的原因是?
參考答案:雨季結束,降水減少;流域內人口稠密,工農業大量引水,導致入湖徑流量減少;秋冬季節,鄱陽湖水大量補給長江,導致水位下降快等。
典型例題:
(2024·江蘇卷)巴爾喀什湖為中亞大型湖泊、風景宜人,湖泊以烏澤那拉爾水道為界,分為特征差異顯著的東西兩部分,沿湖中小城市發展各具特色。下圖為“巴爾喀什湖周邊城市分布示意圖”。據此完成下面小題。
1.巴爾喀什湖沿湖城市大多分布于西部,主要取決于湖泊的( )
A.面積大小B.形態特征C.容量多少D.水體性質
2.奎甘市位于伊犁河入湖口,該地區農業發展特色是( )
A.畜牧業B.園藝業C.都市農業D.灌溉農業
3.當前沿湖城市宜鼓勵發展的產業是( )
A.金屬冶煉B.生態旅游C.船舶制造D.鹽湖化工
【答案】1.D 2.D 3.B
【解析】1.
2.
3.
基礎知識:
1.湖泊的類型
按鹽度來分
特 征
舉 例
主要分布區
示意圖
淡水湖
與外流河相通,湖水易交換,循環更新周期短,含鹽分少
鄱陽湖、洞庭湖、太湖、北美五大湖、貝加爾湖等
主要分布在外流區(或降水較多的地區)
如我國東部平原湖區,鄱陽湖是我國最大的淡水湖。
咸水湖
為內流河的終點,只有流進的河流,沒有流出的河流。因蒸發盛,鹽度較大。
青海湖、納木錯、里海、死海等
主要分布在內流區(或降水較少的地區)
主要分布于青藏高原湖區,青海湖是我國最大的湖泊,
湖泊成因類型
類型
成因
判斷依據
構造湖
(斷陷湖)
斷層下陷,積水成湖
湖岸陡峭,沿構造線發育,湖水一般深度較大
火口湖
(火山口湖)
火山口積水成湖
近圓形,遠看像山峰,近看像盆地,水深坡陡,多有溫泉
河成湖
河道遷徙或淤塞成湖
岸線曲折,水淺底平,水位季節變化大
冰川湖
冰蝕洼地或冰磧物淤塞冰川槽谷積水成湖
山地冰川湖一般較小,深度較深;平原地區冰川湖一般較淺,面積較大
巖溶湖
喀斯特地貌區溶洞崩塌,積水成湖
排列無規律,形狀多樣,水淺湖小,泥沙含量小
潟湖
河口海灣封閉后,被淡水置換形成
分布在沿海,湖水較淺
風成湖
沙漠中沙丘間的洼地低于潛水面,匯聚地下水形成湖泊
面積小,多為咸水湖,湖形多變,水位不穩定
堰塞湖
火山熔巖流、地震活動使山體巖石崩塌,阻塞河道,形成湖泊
湖泊面積較小,危害較大
4.(2024·山東卷)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埃爾湖(如圖)是澳大利亞海拔最低的地方湖水深度較淺。某研學小組對埃爾湖流域開展了研究。
活動一 同學們通過查閱資料了解到,埃爾湖碳儲量大,是巨大的碳庫。
(1)分析埃爾湖入湖碳量大的自然原因。
活動二 同學們通過查閱資料和野外考察,發現埃爾湖沉積物中有多層泥炭層,有的厚度巨大。埃爾湖泥炭中的碳不易釋放。旱季,強烈蒸發使湖泊水面縮小,有的地方泥沙裸露,有的地方“變成”鹽殼,最厚處可達數米;雨季,若大量河水匯入,湖泊水面擴大,最大可超過15000 km2。
(2)從湖泊水面變化的角度,分析埃爾湖泥炭中的碳不易釋放的主要原因。
活動三 水生軟體動物種類多,數量大,分布廣,對水環境變化敏感。軟體動物死亡后,其碳酸鈣殼體保留在沉積物中成為化石,對古環境變化具有重要指示意義。為研究埃爾湖不同時期湖水鹽度的變化,同學們采集了各地層中的軟體動物化石。
(3)指出如何利用采集的生物化石研究埃爾湖不同時期湖水鹽度的變化。
【詳解】(1)根據教材知識可知,澳大利亞東北部分布有熱帶雨林和熱帶草原景觀,生物量較大,埃爾湖的入湖河流流經,會搬運大量的枯落物入湖,為埃爾湖提供碳源;圖中可看到,多條河流入湖,且流程較長,向埃爾湖輸送的含碳物質較多。
(2)由材料可知,埃爾湖雨季,湖泊水面擴大,可推測湖中泥炭處于漬水、缺氧環境,不利于微生物活動,泥碳不易被分解,碳不易釋放;埃爾湖旱季,湖泊水面縮小,可推測大片湖床裸露,在強烈的太陽輻射作用下,泥炭層蒸發旺盛,缺少水分,也不利于微生物活動,泥炭不易被分解,碳不易釋放;雨季旱季的交替使得湖底泥炭不斷積累、深埋,受外界環境影響小,泥炭得以保存,碳不易釋放。
(3)研究不同時期湖水鹽度的變化,首先應按地層順序,將采集的化石排序,根據化石種類推測湖水鹽度變化;查詢所采集化石對應的生物對鹽度的需求,從而根據化石生物的變化推測鹽度的變化;統計不同地層生物化石的種類,對比分析,通過生物種類變化推測鹽度的變化。
【答案】(1)多條入湖河流流經熱帶雨林和熱帶草原區,生物量大,提供大量枯落物等含碳物質;入湖河流流程長,數量眾多,搬運大量含碳物質入湖。
(2)雨季,湖泊水面擴大,湖中泥炭處于漬水、缺氧環境,微生物不活躍,碳不易釋放;旱季,湖泊水面縮小,湖床裸露,泥炭層受強烈的太陽輻射影響,蒸發旺盛,缺少水分,微生物不活躍,碳不易釋放;湖泊水面的定期擴大,使得湖底泥炭不斷被深埋,受外界環境影響小,碳不易分解。
(3)按地層順序,將采集的化石排序;查詢所采集化石對應的生物對鹽度的需求;統計不同地層生物化石的種類和數量。
2.湖泊特征
湖泊的演化分析
(1)外流湖(吞吐湖)變成內流湖的條件
①地殼運動:青海湖原來是外流湖,后因地殼運動形成內流湖。
②河道變遷:烏裕爾河下游河道泥沙淤塞,形成內流區。
③山區由于冰川運動,如冰蝕或冰磧物的堵塞形成的冰川湖——納木錯湖;滑坡、泥石流、山體崩塌致使河道堵塞形成的堰塞湖——羊卓雍措湖。
④入湖徑流減少,蒸發量逐漸增大,湖泊水位下降,無徑流排出,形成內流湖。
(2)鹽湖的形成過程及鹽湖的主要特征
①形成過程:地殼運動導致巖層斷裂下陷,地勢下降,形成地勢低洼的盆地→然后盆地積水成湖→河流徑流攜帶鹽分不斷匯入積累,且湖泊無徑流流出排泄鹽分→隨著全球變暖,氣候干旱,蒸發量增大→鹽度進一步增大,形成咸水湖,最終形成鹽湖。
②主要特征:封閉、蒸發量大、鹽度大、面積小、降水少、湖水較淺、地勢較平坦等。
咸水湖條件
具體內容
淡水補給量要少
降水
氣候干旱,降水量稀少,湖水補給量少
冰川融水
(冰川消退)冰川融水補給量減少
徑流匯入
無徑流匯入或少徑流匯入,淡水補給量少
人為
人類大量引用入湖河水、水庫截留等,導致入湖淡水減少
蒸發量要大
氣候
氣候干旱,氣候變暖等,導致蒸發量增大
緯度
緯度低,氣溫高,蒸發量大
風力
風力強勁,加劇蒸發
蒸發量大于淡水補給量
為內流湖,無徑流排出鹽分,淡水徑流不斷補給量帶入鹽分、不斷累積、形成咸水湖
有些湖泊是因早期為海洋,后經地殼運動與原先海洋分
離面形成以海水為主的湖水,逐步演變為咸水湖。(如里海)
湖泊萎縮
咸水湖
淡水湖
成因
自然
全球變暖、蒸發旺盛;降水減少,氣候變干
人為
引入湖的河水灌溉,使入湖水量減少;
水土流失加重,泥沙淤積
上游植被破壞,水土流失加重,泥沙淤積;圍湖造田
影響
氣溫日較差、年較差變大;年降水量減少,氣候更加干旱;極端天氣、自然災害發生頻率增大;水質變差、生物多樣性減少,植被退化;湖岸周圍土地鹽堿化、荒漠化加劇。
對策
合理利用水資源,合理分配河流上中下游用水量;發展節水農業,提高水資源的利用率;國家間加強合作,共同應對;立法保護水資源等。退耕還湖;疏通清淤;節約和合理利用中上游保護植被,減少水土流失;
經典例題:
(2023·浙江6月選考)在“雙碳”目標背景下,湖泊濕地的生態修復是個重要的固碳舉措。下圖為湖泊濕地碳循環示意圖。完成下面小題。
5.植物多樣性增加對湖泊濕地固碳作用的影響是( )
A.土壤碳含量降低B.根系吸碳量減少
C.碳凈排放量降低D.微生物活性減弱
6.下列對湖泊濕地生態修復的措施,合理的是( )
A.減少湖濱植物,清除入湖污染物B.放生外來物種,增加生物多樣性
C.降低湖面水位,重建微生物群落D.改變濕地地形,建設生態緩沖島
【答案】5.C 6.D
【解析】5.
6.
2.湖泊效益
湖泊與其他地理要素的關系
考向01 從綜合思維、地理實踐力的角度,考查湖泊特征
博斯騰湖是新疆最大的淡水湖。但近年來,受農業灌溉用水增加等因素影響,鹽度上升,目前屬于微咸湖。湖區周圍生長著茂密的蘆葦。蘆葦是一種多生長于低濕或淺水中的高大禾草。下圖為博斯騰湖及其周邊地區示意圖。完成下面小題。
1.蘆葦主要分布在博斯騰湖的( )
A.西部和北部B.東部和北部C.東部和南部D.西部和南部
2.甲、乙、丙三處水文觀測點所測得的水體鹽度由小到大排列正確的是( )
A.丙甲乙B.丙乙甲C.甲丙乙D.甲乙丙
【答案】1.A 2.C
【解析】1.蘆葦是一種多生長于低濕或淺水中的高大禾草。博斯騰湖位于新疆,降水量小,蒸發旺盛,湖泊的鹽度主要取決于淡水河流流入量。仔細讀圖,湖泊西部和北部有明顯的河流注入,淡水資源豐富,同時,河流帶來有機質,為蘆葦的生長提供肥沃的土壤;據湖泊最高水位分析,湖泊西部和北部地形坡度較小,水淺,有利于蘆葦生長,A正確。湖泊東部、南部水深,不適合蘆葦生長,BCD錯誤。故選A。
2.博斯騰湖是新疆最大的淡水湖,近年來,受農業灌溉用水增加等因素影響,鹽度上升,目前屬于微咸湖。甲地位于農業區、湖泊上方,不受微咸湖水和農業區影響,鹽度最低;湖泊變為微咸湖主要是因為河流把農業區鹽分帶到湖泊,乙位于湖泊東部,水流動性差,乙地鹽度較高;丙地是湖水流出的出口附近且位于湖泊最高水位處,部分時間不受微咸湖水影響,鹽度最低,丙鹽度小于乙。因此鹽度由小到大排列正確的是甲丙乙,C正確,ABD錯誤。故選C。
考向02 從綜合思維、地理實踐力的角度,考查湖泊演變
伊塞克湖位于吉爾吉斯斯坦天山北坡的封閉性山間盆地中,屬內陸咸水湖,許多河水在未匯入該湖之前就被用于灌溉等生產活動,但河流不是其唯一的補給來源。下圖示意1960—2017年伊塞克湖水量平衡年代變化(水量平衡余項是入湖水量與出湖水量之差)。據此完成下面小題。
3.1960~2009年,伊塞克湖的面積變化趨勢是( )
A.一直增加B.先增加后減小C.一直減小D.先減小后增加
4.推斷1980—1999年伊塞克湖流域內( )
①降水增多②耕地撂荒③水庫增多④氣溫升高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5.2010—2017年,伊塞克湖面積變化的趨勢和原因分別是( )
A.減小,蒸發耗散B.減小,入湖徑流變少
C.增加,融冰增加D.增加,入湖徑流變多
【答案】3.D 4.C 5.A
【解析】3.由圖可知,20世紀80年代以前,湖泊的收入水量小于支出水量,面積減??;20世紀80年代到2009年湖泊水量處于盈余狀態,面積增加,D對,ABC錯。故選D。
4.可以參照1980—1999年的數據變化進行推斷。比較20世紀80年代和90年代數據可知,降水量未發生明顯變化,①錯;入湖徑流量和蒸發量變大。流域內撂荒面積增大會減少農業灌溉用水量,從而使入湖徑流量增加,②對;氣溫升高可以增加融雪量導致入湖徑流增加,同時也可以增加蒸發量,④對;水庫增多攔截更多入湖徑流,入湖徑流會減少,與情況不符,③錯。C對,ABD錯。故選C。
5.據圖文材料可知,2010—2017年伊塞克湖水量平衡余項呈負值,故面積呈減小趨勢,CD錯;與2010年之前相比,其蒸發量增加,入湖徑流量基本不變,說明湖泊面積減小的主要原因是蒸發耗散,A對,B錯。故選A。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