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錫林郭勒7月14日電 題:扎根邊疆草原的“國家的孩子”:熱愛草原、認真生活
中新網記者 奧藍
每到夏日,牧區的活計減少,各類文娛活動豐富了起來,年近七旬的牧民阿拉騰其其格也開始了轉場。她是“國家的孩子”,4歲時來到阿巴嘎草原,如今子孫滿堂,生活富裕幸福。
(資料圖)圖為阿拉騰其其格(右四)家的全家福。伊德日貢 供圖
半個月來,她已經陸續參加了“國家的孩子扎根草原65周年”等活動,大家相聚一堂,撫今追昔。他們還成立了一個愛心群,不定期組織捐款捐物之類的公益活動。
廣袤的內蒙古大草原上,“3000孤兒入內蒙”的故事家喻戶曉。內蒙古自治區阿巴嘎旗地處錫林郭勒大草原腹地,是邊境旗縣,20世紀70年代當地牧民共接收290余個孩子。
烏蘭圖嘎是接收孩子最多的嘎查,包括阿拉騰其其格在內的7名孩子在這里安了家,當時最大的只有9歲。他們最初被送來時因舟車勞頓、營養不良,大都病怏怏的,在保育院被精心照顧之后,分送到生活條件較好的牧民家。
再之后,這些孩子在草原上生活長大,大部分人一輩子沒有離開草原。半個多世紀過去,他們早已融入這里,時光刻進皺紋深處,身上滿是草原生活打下的烙印。
阿巴嘎草原地廣人稀,很多日常工作都需要牧民間的互幫互助,人們日常也靠聚會加強彼此間的凝聚力。每到夏天剪羊毛時,壯勞力們排好班,輪流去各家服務;烏蘭圖嘎每年還要舉辦兩三場那達慕,目的就是讓大家聚在一起,開心暢聊、歡樂玩鬧、增進感情。
這樣的生活態度與人生經驗也影響著阿拉騰其其格。當生活富裕之后,阿拉騰其其格還收養了一個女孩,并供她讀完大學。正因如此,阿拉騰其其格在當地有一個名號:“大學生母親”。
“熱愛生活,認真生活。”伊德日貢是阿拉騰其其格的小兒子,講起母親總是嘴角上揚,眼中有光。他告訴記者,以前的草原生活比較艱苦,遇到年景不好的時候更是難熬。但媽媽一直是一個特別堅強的人,“我很佩服她”。
“當年那個情況,能活下來、健康長大的確是一件很幸運的事。草原接納了他們,牧民姥姥、姥爺養育了母親。”回憶過往,伊德日貢感慨道。
圖為烏蘭圖嘎舉辦那達慕時,大家在一起合影留念。伊德日貢 供圖
阿拉騰其其格也總說,她一輩子都不會離開草原,這里是最舒服的地方。
新其其格住在阿拉騰其其格家不遠處,也是“國家的孩子”之一,初到阿巴嘎草原時才三四歲,回憶起童年的生活至今仍難以忘懷。
她告訴記者,新其其格是蒙古語,意為新的花朵,是當時來串門的牧民給起的,寓意是新來的、像花一樣的小姑娘。如今,新其其格和老伴生活在草原上,家里布置得整潔溫馨。她喜歡銀飾和首飾,平日里把自己打扮得精神又漂亮。
圖為新其其格(右一)和老伴。中新網記者 奧藍 攝
“我們也不能說多么優秀,發展得多么好。但我們這樣的生活方式,真的挺不錯。”今年,烏蘭圖嘎嘎查還獲評全國文明村鎮。在作為嘎查黨支部書記的伊德日貢看來,這份榮譽與“國家的孩子”的佳話一樣,起因都是草原牧民的博愛、團結與溫暖。(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