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華語樂壇需要一劑猛藥,那么易白的《文壇藥方》無疑是一帖苦口良方。這首收錄于2025年新專輯《唱歌的詩人》的開篇之作,以犀利的歌詞和冷峻的旋律,直指當代文學創作的困境與荒誕——它不是一首簡單的歌,而是一封寫給時代的診斷書。
「我以為文學欠缺民族思慮,可我苦思許久,還是不敢動筆」——一場文學病癥的自我解剖
易白以軍旅作家的敏銳和詩人的赤誠,用近乎黑色幽默的方式,層層剝開文學創作的現實困境。從「民族思慮」到「良心過濾」,從「情緒表達」到「解決問題」,每一句「我以為」都是一次理想主義的沖鋒,而每一句「可我」都是現實給予的當頭棒喝。
這首歌的歌詞結構像極了一場自我辯論——易白既是提問者,也是解答者,更是這場「文壇病態」的親歷者。他曾是戰旗報的專欄作家,出版過詩集《心界》,也創作過小說《逃兵》,對文學的理想與現實有著深刻的切膚之痛。而在這首歌里,他不再隱忍,而是用近乎直白的控訴,揭示了一個殘酷的真相:文學在當下,既無法改變現實,也難以真正抵達人心。
「可我寫出了病,病人病文遍地」——易白的音樂「處方」是什么?
《文壇藥方》的編曲極簡,幾乎以鋼琴和吉他為主導,營造出一種冷峻而壓抑的氛圍,仿佛一位醫生在無影燈下解剖一具文學的尸體。而易白的嗓音低沉克制,不帶過多情緒渲染,卻讓歌詞的批判性更加鋒利。
這首歌的「藥方」究竟是什么?易白沒有直接給出答案,但他的創作本身就是一種回應——真正的文學(和音樂)不該是粉飾太平的糖衣,而應該是一把手術刀,哪怕割下去會痛,也要直面病灶。
就像他在軍旅時期創作的《鐵花開》《為明天而戰斗》一樣,易白的音樂始終帶有一種「戰士」的底色——不回避矛盾,不討好市場,甚至不畏懼被「屏蔽」的風險。這種態度,在當今流量至上的文娛環境中,顯得尤為珍貴。
「我直視現實,沒有看見真理」——這首歌為何值得被聽見?
在短視頻神曲泛濫、AI寫歌逐漸取代人類創作的今天,《文壇藥方》像是一記清醒的耳光。它提醒我們:真正的藝術,不該是算法推薦下的消費品,而應是能刺痛現實、引發思考的「異類」。
易白在這首歌里扮演的角色,既像是魯迅筆下的「狂人」,也像是卡夫卡小說里的「K」——他在一個看似正常卻荒誕的體系里掙扎,試圖找到一絲真實的聲音。而聽眾的共鳴,恰恰證明了這種「病癥」的普遍性:我們是否也習慣了「病文遍地」的環境?是否也曾在表達時自我閹割?
結語:易白的「唱歌的詩人」計劃,能否治愈時代的「失語癥」?
《文壇藥方》作為《唱歌的詩人》專輯的開篇曲,已經為整張作品定下基調——這不是一張讓人輕松愉快的專輯,而是一次對現實、對文學、對音樂的嚴肅叩問。
如果你厭倦了千篇一律的流行情歌,如果你也曾對當代文化的空洞感到失望,那么易白的這首歌(乃至整張專輯)值得你按下播放鍵。因為它不提供廉價的安慰,而是用最真實的疼痛,喚醒我們對「文學」和「音樂」本該有的敬畏。
現在就去QQ音樂/網易云搜索《文壇藥方》,聽聽這位「唱歌的詩人」如何用音樂開出一劑猛藥。
轉發這條樂評,讓更多人聽見「病文時代」的清醒之聲!
#易白 #文壇藥方 #唱歌的詩人 #華語樂壇 #現實主義音樂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