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8月15日,日本中國派遣軍總司令部內,61歲的岡村寧次緊握著裕仁天皇的《終戰詔書》副本,緩緩抬起頭,眼中閃過一絲不甘,冷冷地吐出四個字:“繼續作戰。”這個雙手沾滿中國人民鮮血的戰爭罪犯,為何敢違抗天皇的命令?
說起日本對中國的侵略,可謂罄竹難書。
那是祖國母親最痛苦的歲月,山河破碎,家園化為灰燼。
無數平民死于屠刀之下,無數家庭支離破碎。
而在那段慘痛歷史中,有一個名字格外扎眼:岡村寧次。
小僮不是想渲染仇恨,而是想讓更多人知道:歷史不該被遺忘。
1945年8月,日本敗局已定,可當時在華北、華中與東北的日軍總數仍有數百萬之多。
其中,僅岡村寧次麾下的華中派遣軍,就有約80萬人。
那個八月,日本本土已接連遭受毀滅性打擊。
8月6日,美國在廣島投下原子彈。
三天后,又在長崎投下第二顆。
烈焰騰空,城市瞬間化為廢墟。
與此同時,蘇聯大軍自東北方向突入,風暴般推進。
在日本國內,震驚與恐慌彌漫。
裕仁天皇權衡再三,于8月15日發表《終戰詔書》,宣布無條件投降。
這是日本歷史上第一次,天皇用人聲直接向國民宣讀詔書。
可就在同一時間,中國戰場上仍硝煙未盡。
岡村寧次,當時是駐華日軍的最高統帥。
他在接到天皇親筆密信時,沉默良久,面色陰沉。
身邊的副官都屏住了呼吸,等著他的決定。
最終,他冷冷地吐出四個字:繼續作戰。
“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
岡村寧次似乎想賭一把:只要能打出局部勝利,或許能讓天皇重新考慮投降。
他把希望寄托在幾十萬精銳日軍和手中的防線。
8月16日,蘇軍攻勢更猛烈。
在華北、東北,日軍頑強抵抗。
據蘇軍檔案記載,僅兩天,就有近三萬日軍傷亡。
日本方面也損失慘重,但岡村寧次仍未下達全面投降命令。
那幾天,東北的天空常被炮火照亮。
蘇軍機械化部隊日夜推進,日軍傷亡不斷加大。
可岡村寧次依舊堅信,只要能咬住不放,或許能等到轉機。
可轉機沒有到來。
8月23日,蘇軍占領旅順、大連等重要港口。
日軍補給線被切斷,戰線搖搖欲墜。
岡村寧次終于承認:大勢已去。
他不得不選擇放棄抵抗,向蘇軍遞交投降意向。
可就是這幾天的固執,給東北人民帶來更多死亡,也讓戰后的審判多添了一筆血債。
岡村寧次不僅是將領,更是被中共列為首要戰犯。
延安當時公開發布的戰犯名單中,他名列第一。
理應送上軍事法庭,接受審判。
但歷史的發展往往讓人心寒。
蔣介石,此時正忙于內戰布局。
他認為,岡村寧次熟悉八路軍和中共武裝的情況,也了解華中地形。
于是,他選擇“軟禁”岡村寧次,實則加以利用。
不久后,岡村寧次被秘密任命為蔣介石的“軍事顧問”。
三年間,多次參與策劃圍剿中共的軍事計劃。
這是史料中真實記載的事實,而非傳言。
隨著輿論壓力加劇,1948年,蔣介石不得不將岡村寧次送往上海戰犯監獄。
可沒過多久,又以“保外就醫”為由,將其放出。
這等于把戰爭罪行輕輕帶過。
1949年1月,更荒誕的事情發生:
南京軍事法庭宣判岡村寧次無罪,當庭釋放。
中共方面立刻提出抗議,但南京政府無視。
岡村寧次被蔣系軍官湯恩伯安排,乘坐美輪返回日本。
就這樣,這位給中國帶來巨大傷害的戰犯,黯然回國。
更令人唏噓的是,蔣介石退守臺灣后,還一度請岡村寧次擔任臺灣“革命實踐研究院”的軍事顧問。
小僮翻閱《岡村寧次回憶錄》,發現他對戰爭并無絲毫悔意。
回憶錄中,他提到對中國軍民的殺戮,用的卻是“必要之舉”。
歲月流轉,如今很多人或淡忘,或選擇回避這段歷史。
可那曾是無數家庭永遠的傷痛。
岡村寧次最終在1966年于日本病逝,終年85歲。
他沒有等到應有的審判,也沒有在法庭上為罪行付出代價。
小僮想說:歷史不該被遺忘,正義或許會遲到,但絕不該缺席。
參考資料:《岡村寧次回憶錄》《抗日戰爭史》《遠東軍事法庭檔案》等。
(圖網,侵刪)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