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3歲前,有三個關鍵點如果沒做好,等他長大了再想糾正就難了,家長可得上點心。
第一,別用 “逗弄” 代替陪伴
很多大人喜歡用捉弄孩子的方式互動,比如;搶孩子的玩具又假裝不給,或者騙他 “媽媽不要你了”,看著孩子著急哭鬧覺得好玩。
其實,這種 “逗弄” 會讓孩子沒有安全感,甚至懷疑身邊人的善意,真正的陪伴是蹲下來跟孩子說話,認真回應他,陪他搭積木、讀繪本時全神貫注,哪怕每天只有半小時,也比一邊玩手機一邊應付孩子強。
3歲前的安全感就像地基,打不牢的話,孩子長大后容易敏感、不自信。
第二,別阻止孩子 “自己來”
一歲多的孩子想自己吃飯,弄得滿身滿臉都是;兩歲多的孩子非要自己穿鞋子,穿半天穿反了還急得哭……這時候千萬別嫌麻煩就搶過來幫他做。
孩子在嘗試的過程中,不僅在練手眼協調,更在建立 “我能行” 的信心。
如果總被打斷,孩子會覺得 “我做不好,只能靠別人”,以后遇到點困難就想放棄。
正確的做法是:給孩子留出試錯的時間,比如吃飯前給他圍好圍兜,讓他自己折騰,大不了最后多洗件衣服;
穿不好鞋子時,笑著說 “你看這樣是不是更舒服”,再慢慢教他,獨立能力就是在這些 “笨手笨腳” 的嘗試里練出來的。
第三,別用 “怕受傷” 限制孩子探索
有的家長怕孩子磕著碰著,不讓爬樓梯、不讓玩沙子、不讓摸小動物,甚至連踩水坑都不行。
可3歲前的孩子,就是通過摸、爬、滾、打認識世界的:摸過冰塊才知道 “冷”,踩過泥巴才知道 “黏”,摔過跤才知道 “平衡”,過度保護會讓孩子膽小,以后遇到新事物就不敢嘗試。
其實,只要做好安全防護,比如給孩子戴防撞條、穿防滑襪,讓他在安全范圍內盡情探索,比把他關在 “溫室” 里更重要。
3歲前是孩子大腦發育、性格養成的關鍵期,很多習慣和能力一旦定型,后面要改就得花十倍力氣。
別覺得孩子小不懂事,他的每一次嘗試、每一次感受,都在悄悄塑造未來的樣子。
多一點耐心,少一點控制,孩子才能長得更結實、更自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