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來臨
孩子們回歸家庭
接觸手機、網絡的時間大增
詐騙分子也蠢蠢欲動
緊盯學生這一群體下手
層出不窮的詐騙套路
簡直讓人防不勝防
“薪資優厚,按條計費,
多勞多得,
日薪可達150元!”
最近,部分學校給家長
發送提醒短信稱
有詐騙分子以日結150元等方式
誘騙學生發送詐騙短信
幫助引流詐騙
近日,14歲的中學生小雨(化名)想在暑假找份兼職工作,增加社會實踐經歷也賺點零花錢。很快,一陌生人通過QQ聯系小雨,自稱公司急招一批線上客服助理,工作內容非常簡單,就是幫忙群發一些短信。
“薪資待遇非常優厚,按條計費,發一條短信一塊錢,多勞多得,熟練的話,日結150不是問題!當天就能到賬。”對方的介紹讓小雨很動心,當即就同意了。緊接著,對方給小雨發來一份視頻教程,要求小雨按照其提供的手機號碼名單,通過自己或父母的手機號,把一條“你的物件已經到一個半小時了,打你電話一直不通。回電話……”的短信群發出去。
△小雨群發的涉詐短信
涉世未深的小雨以為就是份簡單工作,卻沒想到自己成了詐騙分子的傳聲筒。發了幾十條短信后,小雨越想越不對勁,害怕是騙人的勾當,趕緊停止。
北京市反詐中心表示,進入暑假以來,北京警方已發現多名未成年學生被誘騙發送電詐引流短信,小學、初中、高中學生都有,最小11歲,最大17歲,且呈蔓延趨勢。
反詐民警介紹,騙子通過QQ、微信等社交平臺,發布招募兼職客服信息,或是潛伏在各類兼職群中找尋目標,誘騙學生幫忙群發詐騙短信。學生一旦干上這樣的“兼職”,不僅可能影響自己電話卡的使用和注冊,更嚴重的是已涉嫌參與違法犯罪,需要承擔法律責任。從受害者到幫兇,就是一步之遙。
為守好家庭的“錢袋子”
希望廣大學生和家長
抽出寶貴時間認真學習
了解更多防騙技巧
切實提高防范意識
案例一
7月2日,學生L某在家中瀏覽網頁時,點開一則涉黃彈窗廣告,隨后下載安裝了一款“網絡交友”App并注冊會員,軟件“客服人員”告知其需要充值才能進行“同城約會”。L某按照對方的要求陸續充值完成任務,先后轉賬共計1萬余元,才發現被騙。
案例二
7月7日,學生Z某在家中瀏覽網頁時,刷到一條“尋找暑期工”的廣告,對方稱目前有一份可在家中“兼職”賺錢的工作,隨后,Z某在對方誘導下安裝了某款“刷單”App,在軟件上接單且多次掃碼支付后仍無法提現,共計損失4萬元。
案例三
7月8日,學生X某在家中玩游戲時,點擊了一個“招聘游戲代練”的廣告鏈接,對方稱在尋找“游戲代練”的玩家,并愿意支付高額費用,X某信以為真,隨后被對方引導進入虛假游戲交易平臺,對方以“賬號凍結”“繳納平臺保證金”等話術誘導其轉賬,最終被騙9000元。
反詐民警提醒
家長要妥善保管好手機及支付密碼,不讓孩子知曉,避免孩子因缺乏判斷力而受騙。
詐騙手法不斷更新,請同學們永遠不要高估自己的防詐能力,也不要低估騙子的詐騙技巧。除上述案件外,還有“收費解除游戲限制”“免費領皮膚”“充值返利”等各種針對學生實施的詐騙案件類型,請大家主動了解,積極防范。
請同學們注意,凡涉及“保證金”“押金”“解凍金”“認證金”等要求先付款的,一律是詐騙。但凡涉及掃碼、輸入密碼、輸入驗證碼的一定要慎之又慎。
凡是聲稱“輕松賺錢”“高額回報”,卻要求發送不明短信、鏈接或提供個人信息、銀行賬號的“兼職”,都是詐騙!
接到公檢法工作人員來電時不必驚慌,凡是通過電話、QQ、微信、網絡等進行線上辦案的“公檢法機關”,都是詐騙。公檢法機關辦案時會當面向當事人出示工作證件或者相關法律文書,絕對不會通過網絡給當事人發送通緝令、逮捕證、拘留證等法律文書,更不會要求當事人轉賬匯款。
除防被騙外,還要注意切勿參與出租、出借、出售個人銀行卡、手機卡及相關電子賬戶,跑腿取現買黃金、架設“手機口”等涉詐違法犯罪行為,成為電詐“工具人”。
(來源:首都教育)
(來源:央視新聞客戶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