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呂昊洋(天津美術學院)
摘要:“清四僧”指的是在明末清初的四位著名畫家。他們分別是“八大山人”(朱耷)、“石溪”(髡殘)、“原濟”(石濤)、“漸江”(弘仁)。他們由于同樣剃發為僧,同時對中國山水畫上有很深的造詣和貢獻,故并稱為“四僧”。四人尤其擅長山水畫和文人畫,又因明末清初王朝的更替,他們也在繪畫中表達了其對故國大好河山的眷戀,對家國身世變故的抑郁惆悵之情。其藝術風格具有強烈的個人特色,同時又共同主張“借古開今”“師法自然”的藝術思想,都竭力發揮其創造性,反對摹古,取得創新成就。同時,清四僧動蕩起伏的人生經歷使他們常年奔波各地的途中觀山覽水,拉近了藝術與自然的距離,對中國山水畫的寫生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引言:
滿清政權給漢族帶來了沉痛的打擊,但與此同時也為當時的社會帶來了一絲生氣。在文人藝術界興起了反對封建禮教反對傳統的先進思想和抨擊理學的超前主張。當時的很多思想都超脫了時代的束縛,具有近現代的水平。而正因這些超越時代的思潮,在明代晚期逐漸消逝生機的中國山水畫,在清朝初期重新綻放光芒。以弘仁、髡殘為代表的遺民畫派和以朱耷、石濤為代表的自我派山水畫,成為了宋、元山水畫之后的另一座高峰。
清四僧不但復興了當時的中國山水畫,同時其“筆墨當隨時代”、 “搜盡奇峰打草稿” 、“師法自然”的藝術思想在中國畫歷史上留下了深刻的烙印,他們立異創新的繪畫風格為后世畫家拓展了藝術眼界,提高了繪畫視野。對后世吳昌碩、黃賓虹、傅抱石、張大千等著名畫家均造成了一定的影響。
一、清初文人畫的時代背景
回顧文人畫在中國歷史上的發展,在唐宋時期,畫家們在藝術上抒發感情的功能受到了儒家“中庸”等思想的抑制,文人畫在當時的中國畫界并不占主流地位。當文人畫發展到了元代,儒家禪宗的衰退減少了其對畫家思想上的限制,思想的開放使他們更能展示自己的個性與情感。又由于歷史政治的因素,仕途受限的文人只得以書畫的形式抒發胸中情感與憤慨,將郁郁不得志的心態寄情書畫,以元四家為首中國文人畫在元代達到了一個高峰。而單論以繪畫抒發個性、表達情感這一方面,元代還處于剛剛嶄露苗頭的時期。到了明末清初時期,文人們掀起了一場古文和詩詞的“文藝復興”運動,雖未能成功但仍對當時人們陳舊迂腐的封建思想形成了極大的沖擊。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清四僧與元四家山水畫中怡然自得、閑庭逸致的情感表現截然不同,“清四僧”的繪畫更像是對人生境遇改變、社會黑暗的憤慨吶喊。這也正是清四僧注重情感表達、發揚個性等藝術主張的寫照。
清四僧處于明末清初這個王朝政權交替的動蕩時期,其經歷了明朝的衰敗與滅亡和清朝的建立。在這個中國周邊少數民族替代中原漢族政權的時期,社會的各個階級和風俗習慣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尤其是滿清朝廷要求漢民“剃發”,導致了許多人的反對和不滿,致使許多明末的遺民在滿清的壓迫制度下選擇了剃發出家,所以清初的僧人數量很大。他們鉆研佛法感悟禪道,并用繪畫的方式去抒寫胸中對亡國的悲憤痛苦之情。而“清四僧”正是眾多僧人畫家中的代表人物。
二、清四僧的藝術特點及形成原因
由于明朝末期董其昌在《畫旨》中所提出的“南北宗論”使得宮廷、上層階級的文人畫家逐漸地掌握了文人畫的話語權。而同樣作為清初文人畫代表的“四王”正是傳承了董其昌“南宗”的繪畫風格,他們的繪畫風格遵循傳統、墨守成規,同樣提倡“仿古”的山水畫思想,是當時社會上層貴族階級畫家的代表,同樣也是當時文人畫的正統。但也正因如此,“四王”的繪畫風格穩健卻缺乏創新,而“四僧”特殊的人生經歷與境界使他們的繪畫與當時正統的“四王”大有徑庭?!八纳钡睦L畫大膽創新,致力于打破循規蹈矩古板的畫風,筆墨語言瀟灑奔放不受傳統形式的束縛。他們在構圖上主張“立意”,在剃發為僧后有領略了佛家禪道的思想,在精神上對人生乃至世界有了新的認識和理解。與此同時,他們的繪畫風格又各具特色。
石濤 山水清音圖
石濤,俗姓朱,名若極,明代靖江王朱亨嘉之子,明亡后出家為僧人。在繪畫構圖上布局新穎,意境深遠,他善用“截取法”以特寫之景描繪山川深邃的意境?!渡剿逡魣D》軸正是采用了這一構圖手法截取了黃山中一段的景色特寫了出來,途中峭壁峻嶺、山石水秀,山間亭臺樓閣中兩位文人對坐暢談,樓閣之上出山泉水飛濺山間,與山腳之下形成溪流,用飛瀑流泉寫出了山巒間深遠的空間。畫上疊嶺層巒的山峰形態各異,而最右側的懸崖峭壁十分高聳,頗有擎天撼地之勢。山間苔點繁密,依山石中的溝壑皴法而畫,筆法多用“人”或“個”字點,描繪出山中枝繁葉茂的旺盛景象。技法上將解索皴、披麻皴、荷葉皴、折帶皴等皴法交織使用,依照山石結構而盤互交錯,正所謂“峰與皴合,皴自峰生”。墨法上以淡墨勾皴,焦墨擦染明確畫面的陰陽黑白,近景一棵古松使焦墨勾出松針與形成遮擋關系,描繪出畫面的遠近空間。
朱耷 墨蘭圖
朱耷又稱“八大山人”,擅長山水畫和花鳥畫。他的繪畫風格筆墨橫姿,逸趣橫生,不法??桑n勁卻又圓秀,不求章法完整而得完整。其構圖更考慮氣勢與情感抒發,而不拘泥于物體的大小長短。與此同時,朱耷善于作詩,在繪畫的基礎上題詩抒發胸中感情、加深畫面的意境,正如宋代詩人蘇軾所言:“詩畫本一律,天工與清新。邊鸞雀寫生,趙昌花傳神?!卑舜笊饺苏菍⒋恕耙栽娙氘?,以畫入詩”的藝術理念運用得恰到好處。例如“墨點無多淚點多,山河仍是舊山河”正是朱耷一幅畫中的提詩,此句提詩言簡意賅地道出了其中國畫的藝術特點和寄寓的思想感情。八大山人代表作之一《墨蘭圖》僅有一花三葉,無石無根,無生長依附之物卻依然屹立。三葉長短長勢各不相同,神態自然卻不雜亂無章,畫面構圖簡潔明了卻頗有意境,充分體現了寫意花鳥畫的“意”字。
髡殘 層巖疊壑圖
髡殘,號石溪,俗姓劉。明亡之際曾參加過南明的抗清隊伍,舉兵失敗后隱居深山,歸隱山林后遁入空門,削發為僧。《石溪小傳》中記載其退隱后的山林生活“寢處流離,或在溪澗枕石漱水,或在巒猿臥蛇委,或以血代飲,或以溺暖足,或藉草豕欄,或避雨虎穴,受諸苦惱凡三月”足以見得十分艱難困苦。而風餐露宿的生活雖然艱苦,卻使得髡殘身處山水園林中感受觀賞到了自然中的山高水長,為其余生山水畫創作累積了豐富多彩的素材,他也在其題畫詩中多次提到這段經歷。髡殘的山水畫以師法黃公望、王蒙為主,同時汲取五代之董源、巨然,明代之董其昌、文徵明等諸多前世大家的精華,博采眾長,借古開今。研習傳統的同時重視“師法自然”,以大自然為師加以效法。髡殘的山水畫以自然山川為本,達到了“奧境奇辟,緬邈幽深”的境界,其代表作之一《層巖疊壑圖》采用高遠法構圖,峰巒重疊屹立,山路依山勢蜿蜒而下,山椒及山腰坐落人家。技法上,髡殘用渴筆禿鋒,干筆皴擦,淡漠渲染焦墨點苔。提詩:“層巒與疊壑,云深萬木稠。驚泉飛嶺外,猿鶴靜無儔。中有幽人居,傍溪而臨流。日夕潭佳語,愿隨鹿豕游。大江天一線,來往賈人舟。何如道人意,無欲自優游?!摈諝堄靡皇孜逖蕴嵩娒鑼懗銎涑黾液蟪撌浪椎男木场?/p>
弘仁 黃山天都峰圖
弘仁,俗姓江,名韜字六奇,號漸江學人,新安畫派創始人,安徽歙縣人。明朝滅亡后在武夷山出家為僧,浪跡浮萍后回到家鄉歙縣,住于太平興國寺和五明寺,常游歷于黃山之間。正因為常年登山臨水的經歷,弘仁的藝術主張重視“師法自然”,對武夷山、黃山的風景描繪有獨特表現手法。弘仁尤其以畫黃山著名,其常年于黃山間寫生并創作《黃山圖》冊六十幅,畫黃山六十處山石風景,可謂黃山寫生第一人,故得黃山之真性情也。弘仁的山水畫師法元四家,主要取法倪瓚,善用高遠法構圖,構圖簡單明了,筆墨蒼勁渾厚,善用折帶皴、干筆渴墨書寫黃山風光。除山石外,弘仁還善畫松樹、梅花,其松,落筆凝重,氣勢磅礴;其梅,枝如屈鐵,暗香流動。他畫的松樹筆墨蒼勁有力,枝干蜿蜒盤曲,挺拔屹立于怪石之上配以黃山風景。其筆下梅花寥寥數枝卻別有風骨,筆墨簡單干練,意境深淵幽谷,單枝半朵吹彈可破令人不敢聞之,正是弘仁對自身精神世界的寫照,故自號“梅花古訥”。同時,弘仁的繪畫在安徽一帶頗具影響力,與孫逸、查士標、汪之瑞并稱為“海陽四家”,形成“新安畫派”,弘仁作為新安畫派的領軍人物對后世黃賓虹、張氏三雄等近代畫家起到了不小的影響。
三、清四僧的藝術理念及其在中國畫創作中的應用
清四僧的繪畫風格雖各具特點,但其藝術理念卻有異曲同工之妙。他們的藝術觀點不同于四王等正統畫家主張“摹古”而更注重創新,和對大自然更為直觀描繪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寫生。明朝末期的文人畫顯現出程式化的問題,畫家們不注重繪畫表達的想法和內容,只注重臨摹傳統古畫的技巧,故“仿古”“摹古”等畫風在這個時期被奉為正統。這些正統畫家以“四王”為首,他們對中國畫傳統筆墨技法的運用十分老練,也有相當高的藝術格調,但也正因如此他們的山水畫更像是對前人的臨摹與傳承,而不是自身對山川自然的感悟體驗,拉大了繪畫與自然間的差距。而四僧“搜盡奇峰打草稿”“借古以開今”“一畫”等藝術思想則與四王截然不同,其回歸自然、抒寫情緒的繪畫不僅在當時的繪畫領域做出巨大突破創新,且主張寫生的藝術理念亦對后世乃至今日有著很深的影響。
四僧生平曲折的經歷使其于山川曠野中游歷半生,也因此造就了他們師法自然的藝術理念。石濤曾在《苦瓜和尚畫語錄·山川章第八》中寫到“山川脫胎于予也,予脫胎于山川也。搜盡奇峰打草稿也”說明了繪畫創作與自然山川的緊密聯系,強調了畫家在藝術創作前要記錄觀測自然中的奇巒怪嶂,并將其畫作草稿,這一方法在當代的山水畫創作中依然頻繁使用?!皣L慚愧這只腳,不曾閱歷天下多山”是髡殘生平“三慚愧”之一,道出了其對未能閱盡更多天下山川的遺憾。四僧告訴我們在山水畫創作中應當回歸到自然,盡可能多地去觀察、感悟各地的山川景色而不是在屋中一味地臨摹古人。
“法于何立?立于一畫”是石濤在《苦瓜和尚畫語錄·一畫章第一》中提出的藝術理念,“一畫”做為《畫語錄》的核心思想,不僅是繪畫藝術觀念,同時涉及到了“本體論”等哲學角度的思想,“一畫”既是繪畫中的一筆一畫的線條,也指人思想當中的靈感與創造性。石濤認為“一畫”是宇宙的起源,世間萬物的根源,埋藏在人們的精神意識中,而樹立起“一畫法”之人,則可達到“蓋以無法生有法,以有法貫眾法也”的境界。當畫家在創作中想要貫徹“一畫”理念,就先要樹立自我的思想意識,表達自己內心的情感,正所謂“一畫之法乃自我立”也。
作者簡介:
呂昊洋、天津美術學院中國畫山水方向研究生、!畢業于天津寶德學院服裝系本科、2021年結業于天津美術學院進修班、天津青年美協會員、新加坡星中囯際美術理事、師從祖父呂云所、父親呂大江長期學習山水畫、后再師從申世輝,魏云飛、路洪明等老師學習傳統潑墨山水和清綠山水。多次參加天津美協及青年美展、2022年參加《戰疫寫生》--津門畫家向津南區捐獻作品活動、 2023年參加天津美協、天津青年美協舉辦的"翰墨情深"青年美術作品展!2023年《溪山清韻》入選上海吳昌碩紀念館津滬山水畫教學交流展、2024年《春曉》入選全國第十四屆全國美展天津展區、 2024年《古山新韻》入選"尋找美麗中國一京津冀青年藝術家優秀寫生作品展、2025年獲得天津美術學院《霍春陽獎學金》、2025年《論清"四僧."山水畫的創新與突破》發表于期刊《藝術市場》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