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人民網微信公眾號
“警惕!你的身體可能被微塑料滲透了!”
“從你喝的水開始,微塑料就在慢慢地侵襲你的身體。”
在朋友圈、微博、短視頻平臺等社交媒體上,不乏類似“吸睛”的話題。從一杯奶茶的包裝到航空航天領域零部件的構成,塑料制品被廣泛應用于生產生活的各個領域,隨之而來的微塑料污染治理及健康風險研究也成為各界關注的議題。什么是微塑料?微塑料會不會對人體帶來危害?爭議之下,該如何科學看待微塑料問題?
什么是微塑料?
2004年,英國普利茅斯大學的海洋生態學家Richard Thompson等人在國際學術期刊《科學》(Science)上發表了一篇關于海洋水體和沉積物中塑料碎片的文章,提出微塑料概念。2021年,《“十四五”塑料污染治理行動方案》中將微塑料納入監測范圍。2022年生態環境部新聞發布會上明確提出,目前國際上廣泛關注的新污染物有四大類:一是持久性有機污染物,二是內分泌干擾物,三是抗生素,四是微塑料。
南開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環境科學系主任、環境過程與基準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副主任汪磊介紹說,科學界普遍把粒徑小于5毫米的塑料顆粒稱為微塑料,備受關注的納米塑料(指粒徑小于100納米的塑料顆粒),也屬于微塑料的一種。
在聯合國環境署海洋塑料垃圾和微塑料科學咨詢委員會委員、華東師范大學塑料循環與創新研究院院長李道季看來,目前對于微塑料的定義及分類方法相對寬泛,未能充分考量不同塑料的化學組成、性質及其在環境中的復雜行為,關于微塑料的研究仍需在多個關鍵領域進一步深入。
微塑料是怎么產生的?
實際上,微塑料的產生幾乎無處不在,物品包裝、衣服上脫落的合成微纖維、化妝品成分、洗衣廢水以及塑料垃圾在陸地和海洋漂流中碰撞、分解等,都會產生大量微塑料。
“微塑料按照產生來源,可以分為原生微塑料和次生微塑料。”汪磊介紹說,原生微塑料是指以微塑料形態被排放到環境中的微塑料,例如個人洗護用品中添加的塑料微珠磨料、化纖紡織品釋放的纖維、輪胎和剎車片釋放的磨損顆粒,都屬于原生微塑料(化纖和橡膠被視為廣義的塑料);次生微塑料指大塊的塑料廢棄物進入環境后,在物理、化學、生物作用下破碎分解形成的小于5毫米的塑料顆粒。
隨著塑料制品的廣泛應用,人類也不可避免地接觸了微塑料。人體接觸微塑料的主要途徑包括飲食、呼吸和皮膚接觸。飲食攝入是微塑料進入人體最主要的途徑,無論是吃的食物、喝的飲用水和飲料,還是它們的包裝,都有可能成為攝入微塑料的來源。
微塑料可能帶來哪些危害?
目前關于微塑料危害的討論,通常從環境和人體兩個維度開展。
從生態環境角度來看,塑料污染問題已逐漸成為僅次于氣候變化的全球第二大焦點環境問題。汪磊介紹說,環境中的微塑料,會為微生物提供特殊的生態位,導致環境中的微生物群落結構發生改變,有可能對生態系統和生物有機體產生不利影響。例如影響營養元素的循環,加劇致病菌和耐藥基因的傳播等。
李道季則認為,在日常暴露水平下,微塑料是否危害人類健康尚缺乏明確的證據。環境中的微塑料種類繁多,尺寸大小、形狀、成分各異,對每個器官或細胞類型的影響也不同。微塑料是否對人體有害?不同類型的微塑料會對人體產生哪些影響?它們的作用機制是什么?這些基礎科學問題目前仍有待科學界明確解答。
此外,人體本身具備有效的物理屏障和免疫清除機制,通過日常途徑攝入的微塑料,絕大多數會被排出體外,難以進入人體組織,目前科學證據未顯示其在人體組織或血液中廣泛積累,也未證實其對人體健康構成危害。
如何科學看待微塑料?
“恐懼源于未知,這是一種普遍的社會心理。”汪磊表示,根據現有科學認識,公眾對于微塑料污染無需過分焦慮。微塑料污染很難禁絕但可以削減。塑料制品的重復利用和合理回收,能減少環境中塑料廢物的總量,從而減少微塑料的產生。但徹底不使用塑料,既在經濟上不可行,也可能因替代品選擇不當而導致新的環境問題。
“微塑料研究曾經一度夾雜著混亂、謬誤和以訛傳訛。”李道季提醒,部分自媒體過分夸大微塑料健康危害的行為不可取。當然,公眾養成良好的環保習慣,減少不必要的塑料污染值得鼓勵。專家學者及媒體應基于最新研究證據,客觀傳播科學事實,闡明微塑料在環境中的實際分布水平及當前的風險評估結論。
中國醫院協會疾病與健康管理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中國健康管理協會全民健康管理工程委員會主任委員周生來認為,從目前循證醫學的成果來看,公眾對于微塑料問題應予以關注,但不必陷入過度的恐慌之中。他建議,在徹底認清微塑料的攝入風險前,可在日常生活中做一些力所能及的防范:
減少軟飲料攝入:軟飲料不僅糖分與熱量普遍偏高,容易引發體重超標問題,而且大部分軟飲料的塑料包裝在生產、運輸和使用環節中可能會有微塑料釋放。
食品選購:優先購買初級農產品,減少精加工食品的選購;對過度包裝的食品說“不”,多選擇包裝簡單或者包裝能夠完全降解的食品;購物最好自帶布袋、紙箱等環保包裝。
食材處理:在處理食材時,要用流動的水進行充分洗滌。其中,蔬菜水果應先清洗再切,而魚類、海鮮以及動物性食品則需要去除內臟等部位,包括胃腸道等。
餐具選用:在盛裝烹飪好的食物時,建議優先使用玻璃、陶瓷、不銹鋼的餐具。
喝燒開后的水:在飲水、飲茶或喝咖啡時,優先使用不銹鋼或玻璃杯來飲用直飲水,尤其是煮沸后的水,而不是塑料瓶裝水。相關研究表明,硬水在經過煮沸并進行簡單過濾后,其微塑料含量可以得到顯著降低。另外,應盡量少用茶包,同時減少一次性咖啡杯的使用。
來源|人民健康 耿亞柯 王穎 趙曉彤,原標題《無處不在的微塑料 真的危害健康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