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景德鎮瑤里古鎮因為收門票的事,村民和景區運營公司鬧得雞飛狗跳。這事聽起來其實挺滑稽,細想卻是一出全國古鎮開發的標準悲劇——運營方(二房東)想靠門票撈錢,村民(房東)覺得自家地盤被割了肉,雙方互不相讓,最后游客遭殃,景區口碑爛大街。
一、門票大戰:村民罵街,運營公司哭窮
瑤里古鎮的沖突,說白了就是“錢該誰賺”的問題。村民世代住這兒,靠開民宿、賣瓷器、擺小吃攤過日子,結果運營公司突然設卡收門票,游客一少,生意直接涼半截。村民不干了:“憑啥我家門口的路,你攔起來就要錢?”
運營公司也委屈:“全國古鎮都半死不活,不收門票工資都發不出!”這話倒不假?,F在國內古鎮,除了烏鎮、周莊等幾個頂流,大部分都是“開門等鬼來”。運營瑤里的公司,九成是當地城投或旅投旗下的單位——說白了,就是地方政府沒錢補貼,逼著它們自己“造血”??伞霸煅钡姆绞?,居然是靠設個售票處薅羊毛,這不是飲鴆止渴嗎?
二、全國古鎮的通?。翰鹆私?,建了虧,虧了擺爛
瑤里這出戲,在全國古鎮圈子里早就是老套路了。湖南的乾州古城、洪江古商城,云南的麗江有個地方叫啥?江蘇的千燈……哪個不是一開始轟轟烈烈搞開發,最后冷冷清清收場?
1. 拆遷模式:把原住民趕走,古鎮變“鬼鎮”
早些年,很多地方學烏鎮,把原住民全遷走,統一改造運營。結果呢?沒了煙火氣,游客一看——這不就是個放大版的“影視城”嗎?前幾日鬧的沸沸揚揚的湖南大庸古城古鎮砸了幾個億拆遷,最后商鋪空置率99%,白天像古鎮,晚上像鬼片現場。
2. 共建模式:村民留下,利益談不攏
后來有些地方學精了,為了省拆遷費,讓村民留在景區“共享共建”??蓡栴}又來了——運營公司要控價、要統一管理,村民嫌規矩多、賺得少,最后雙方互相拆臺。比如有的地方要求所有餐飲店用統一餐具,村民直接罵:“老子祖傳的土碗不讓用,游客來吃個屁的特色?”
三、運營公司的困境:不收費等死,收費找死
運營公司現在就是風箱里的老鼠——兩頭受氣。
1. 財政斷奶,只能自己撈
瑤里的運營方,大概率是地方政府的“親兒子”——城投或旅投公司。這些單位早年靠政府撥款和銀行貸款活,現在地方政府債務爆雷,銀行不肯再借,它們只能自己想辦法。可古鎮運營是個無底洞,保潔、安保、維修哪樣不花錢?門票成了最直接的“回血”手段,不收門票,估計以后里面衛生都沒人去弄。
2. 商業模式單一,除了門票沒招
全國90%的古鎮,盈利模式就三招:門票、商鋪租金、停車費。
你收門票?我去不要錢的隔壁鎮!你租金高?商戶直接擺爛賣義烏貨!最后惡性循環:游客越少,運營方越要漲價;漲價后游客更少……
四、破局?
古鎮不是不能收費,但吃相不能太難看。
1. 利益分配:別光想著自己撈
云南和順古鎮的門票收入,40%分給村民。村民有錢賺,自然配合管理??纱蟛糠志皡^呢?錢全進運營公司口袋,村民一毛錢分不到,不鬧才怪。
2. 別把游客當傻子
現在游客早就不買“古鎮情懷”的賬了。烏鎮能火,靠的是戲劇節、互聯網大會;平遙能活,靠的是攝影展和文化IP。剩下的大部分古鎮呢?除了賣臭豆腐和“手工銀飾”其實是批發貨,啥都沒有,有的最多搞一次古風攝影節就沒了。
3. 原住民才是古鎮的靈魂
麗江古城為什么越來越涼?因為本地人都被房租逼走了,剩下全是酒吧和淘寶同款店。反觀日本白川鄉合掌村,村民照常生活,游客反而覺得真實。古鎮沒了原住民,就是個空殼子。
五、結語:門票救不了古鎮,貪婪會毀了招牌
瑤里古鎮這波操作,短期看是搶錢,長期看是砸招牌。運營公司以為設個售票處就能解決現金流,可游客用腳投票,村民罵娘,最后誰還來?
全國的古鎮,早該醒醒了——門票經濟已是過去式,真正的出路是讓村民有錢賺、讓游客有體驗、讓文化有生命。否則,再多“古鎮”,也不過是另一個等著爛尾的“政績工程”罷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