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IKUYAOLAN
編者按
城市發展是洞察全球變革與區域活力的重要窗口。伴隨城市國際化持續升溫,全球資本、人才、技術加速向核心城市集聚,重塑著世界城市網絡的格局。在此浪潮中,中國城市不斷崛起,在書寫各具特色的發展篇章的同時,通過輸出“中國方案”,在國際舞臺上受到高度關注與廣泛認可。本期智庫要覽聚焦中外城市發展新動態,呈現多元視角下的城市演進圖景,解碼城市發展的內在邏輯與未來走向。
城市國際化持續“升溫”
閱讀提示:《國際城市發展報告(2025)》指出,在全球化轉折背景下,國際城市發展機制與層級判定標準面臨重構,運行邏輯呈現本土化、區域化、策源化、包容化四個層次的調整。《全球創新城市教育科技人才協同發展評估報告》顯示,在教育水平維度上,波士頓、倫敦、香港位居前三。中國城市在發展科研機構方面表現出色,推動全球高等教育均衡化。在科技創新維度上,舊金山、波士頓和北京位列前三。中國城市處于中上游且發展勢頭強勁,加強創新生態建設對中國城市創新發展至關重要。2025年度《中國城市國際傳播影響力報告》顯示,科技與文化深度融合,一線城市憑借創新持續輸出“中國方案”。2024年度海外影響力較高的中國城市多在政治、經濟、文化等領域有重要影響。
《國際城市發展報告(2025)》:國際城市的運行邏輯呈現四個層次調整
上海社會科學院全球城市發展戰略創新團隊研發的“國際城市藍皮書”《國際城市發展報告(2025)》(以下簡稱《報告》)在滬發布。《報告》重點討論了全球化轉折背景下全球城市運行邏輯與網絡關系的重構與變化特點。
《報告》認為,隨著技術變革、國際機制等關鍵要素的變化,國際城市的發展機制與層級判定標準面臨重構并面臨外部流量依賴、城市與國家關系變化、城市發展目標導向變化、城市之間的關系重塑、城市核心功能多樣化趨勢等一系列新挑戰。國際城市的運行邏輯呈現本土化、區域化、策源化、包容化等四個層次的調整。
與此同時,全球城市間的競爭,正在由以經濟功能為核心的單一領域比拼,向綜合功能體系、新技術應用與新賽道、安全與韌性等三大增量領域擴展。
《報告》認為,在國際關系帶來的國際經濟互動與增長前景不確定的預期下,國際性大都市需保持自身作為經濟增長“穩定器”的作用,并強化對本國及區域經濟的輻射帶動作用,增長速度與發展質量二者“不可偏廢”。國際貿易中心城市需要在保持經貿互動流量的同時,主動調整基礎設施、人力資源、制度設定等體系配置以及金融、貿易、航運等功能服務,針對性參與、適應新經貿規則與區域規則,爭取經濟全球化轉型帶來的“經貿增量”。
《報告》還認為,“全球南方”城市成為全球城市網絡的重要增量群體來源,相關城市網絡未來有望肩負起推動全球包容性發展、增進全球城市網絡完整性、解決全球城市發展悖論的歷史使命,對于解決經濟全球化發展不均衡問題具有獨特的戰略價值。
《全球創新城市教育科技人才協同發展評估報告》:中國城市在發展科研機構方面表現亮眼
清華大學產業發展與環境治理研究中心等機構日前發布《全球創新城市教育科技人才協同發展評估報告》(以下簡稱《報告》)。《報告》基于“教育科技人才協同發展指數”形成,對全球30個城市展開深入評估,旨在洞察全球城市創新發展態勢,為城市創新建設提供經驗與參考。
《報告》指出,從教育水平維度看,波士頓、倫敦、香港位居前三。值得一提的是,倫敦、北京、上海及紐約是基礎教育與高等教育發展相對均衡的4座城市。中國城市在發展科研機構方面表現亮眼,正在成為全球高等教育的新興發展力量,這進一步加快了全球高等教育多樣化和均衡化發展。
從科技創新維度看,舊金山、波士頓和北京位列前三。北美城市整體科技創新表現最佳,中國城市處于中上游且發展勢頭強勁,歐洲城市呈現一定梯度分布,部分城市在特定領域具有優勢。
《報告》認為,創新生態與科技創新各關鍵方面呈正向促進關系。加強創新生態建設,包括提升經濟基礎、促進產學研融合、加強科學基礎設施建設和跨區域合作。這對城市科技創新發展至關重要,是中國城市提升創新能力的關鍵突破方向。
從人才發展維度看,中美包攬人才發展得分排名前十城市,各占一半。中國北京和美國的創新領軍城市在產業人才與科研人才上均具有優勢。值得注意的是,深圳、廣州、香港和上海等中國城市在人才潛力方面表現突出,顯示出人才發展的后勁。
《中國城市國際傳播影響力報告》:一線城市持續輸出“中國方案”
由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新聞傳播學院等共同發布的2025年度《中國城市國際傳播影響力報告》(以下簡稱《報告》)日前在北京發布。《報告》著力剖析中國城市海外傳播影響力情況,以大數據為基礎支撐量化研究,通過多維指標立體呈現全球舞臺上備受關注的中國城市,挖掘獨具特色的中國地方故事,為更好地搭建民心相通的橋梁和窗口提供參考。
《報告》勾勒出中國城市走向世界的新圖景。科技與文化深度融合,一線城市憑借創新實力持續輸出“中國方案”,在全球傳播場域中贏得高頻關注與正面反饋。中國城市國際傳播影響力指標下設一級指標5個,二級指標9個,從海外綜合曝光度、媒體關注度、網民討論度、區域輻射度以及國際美譽度等多個維度,全面評價了中國城市的國際傳播影響力。
《報告》還以中國城市國際傳播影響力為基礎,設置綜合曝光度、媒體關注度、網民討論度、區域輻射度以及國際美譽度五個維度的指標體系,定量計算中國城市海外傳播影響力情況,立體勾勒中國城市國際形象。
整體來看,2024年度海外影響力較高的中國城市依然是在政治、經濟、文化等領域具有重要影響的城市。如北京、上海、廣州等多個城市因過境免簽政策而成為“China Travel”的熱門城市,海外社交平臺上的討論增加。深圳、南京、武漢因科技研發以及應用領域的動態而獲得較多關注。杭州、天津借由諸多國際性展會、賽事的舉辦增加了國際關注度。重慶、成都等城市獨特的街景地標和生活氛圍在海外引起網民熱議,為城市傳播注入獨特的人文煙火氣息。
各地深度探索城市發展
閱讀提示:《安徽城市發展研究報告2025》指出,在城市綜合競爭力方面,合肥、蕪湖領先,滁州、馬鞍山等緊隨其后。面對區域發展不平衡等問題,需整合優勢資源,推進區域一體化進程,如培育皖北產業集群、建設產業合作園區等。《北京數字經濟發展報告(2024—2025)》顯示,北京全球數字經濟標桿城市總指數提升,全球排名第二。北京在數字經濟方面成果顯著,數字基礎設施完善,產業培育良好,市場建設與國際合作積極推進。同時,重視人才培養引進,通過“一區一品”推動區域差異化發展,為全球數字友好城市建設提供“北京方案”。《廣州城市創新指數報告(2024)》顯示,以2020—2023年數據為基礎,2023年廣州創新指數為125.64分,國家戰略、產業創新、成果轉化、創新生態四個一級指標得分均提升,科技創新事業發展迅速。
《安徽城市發展研究報告2025》:整合優勢資源促進區域一體化進程
安徽財經大學發布的《安徽城市發展研究報告2025》(以下簡稱《報告》)顯示,安徽城市經濟總量持續增長,城市競爭力不斷提升,但面對區域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要整合優勢資源,促進區域一體化進程。
《報告》顯示,2024年安徽省生產總值達50625億元,較2023年增長5.8%,各市GDP全部突破1000億元,經濟發展態勢良好。
從區域角度來看,皖中地區經濟占比最高,達45.4%;皖北地區經濟占比次之,達27.7%;皖南地區經濟占比稍低,達26.86%。從城鎮化水平看,2024年,安徽省城鎮化水平達62.57%,相比2023年增加1.06個百分點。
從城市綜合競爭力看,2024年,安徽省城市競爭力排名前六位的分別為合肥市、蕪湖市、滁州市、宣城市、馬鞍山市和六安市。合肥、蕪湖兩市在基礎競爭力、產業競爭力、政府能動力、社會發展水平等方面具有絕對優勢,滁州、馬鞍山、宣城、六安四市在基礎競爭力、產業競爭力、基礎設施和創新能力等方面優勢較為明顯。
《北京數字經濟發展報告(2024—2025)》:為全球數字友好城市建設提供“北京方案”
北京市社會科學院近日發布的《北京數字經濟發展報告(2024—2025)》藍皮書(以下簡稱“藍皮書”)。藍皮書顯示,北京全球數字經濟標桿城市總指數與上年相比有所提升,全球排名第二,位列“全球領跑城市”。北京市在數據要素配置力、數字產業引領力和數字創新策源力等方面表現優異。
藍皮書顯示,北京深入推進數字經濟發展,在數字基礎設施、產業培育、市場建設和國際合作等方面取得顯著成果,持續釋放新動能。北京聚力人工智能產業發展,以標準為引領,依托政策創新、產業升級、算力支撐實現協同突破,增強全國“人工智能第一城”實力。
北京以“雙智”城市融合應用為全球智能交通與城市治理貢獻“中國方案”,高級別自動駕駛示范區建設穩步推進,通過規劃引領、政策創新、多方合作推動技術研發與產業融合,打造全球自動駕駛產業標桿。標桿技術領域形成政策協同、資源共享、信息互通的發展格局。在基礎軟件、腦科學、人工智能等重點領域持續攻堅。在關鍵技術領域構建自主可控的生態體系,提升數字經濟競爭力。數字產業創新指數領跑全國,與粵浙蘇滬并居第一梯隊,展現領先優勢與協同發展活力。
北京重視人工智能等數字經濟人才培養與引進,加強政策保障,強化人才支撐。通過“一區一品”戰略推動區域差異化發展,打造特色數字經濟板塊,不斷完善區域協調機制,積極引領京津冀地區以及全國數字經濟協調發展。
在全球視角下,北京還以創新、技術、基建、市場與治理為支柱,在推動數字技術普惠應用、完善數字包容生態、提升數字服務溫度等方面持續發力,為全球數字友好城市建設貢獻可復制的“北京方案”。
《廣州城市創新指數報告(2024)》:廣州科技創新事業呈現快速發展態勢
中國科學技術發展戰略研究院、廣州生產力促進中心(廣州創新戰略研究院)、廣州市科學技術發展戰略研究院日前聯合發布了《廣州城市創新指數報告(2024)》(以下簡稱《報告》)。
《報告》以2020—2023年數據為基礎,市級創新指數指標體系由4個一級指標、20個二級指標構成,區級創新指數指標體系由10個核心指標構成,持續監測和評價廣州市及各區創新發展水平。2023年廣州創新指數得分為125.64分,與作為基數年的2020年相比,2023年廣州市國家戰略、產業創新、成果轉化、創新生態4個一級指標得分均有明顯提升,反映出廣州市近年來創新發展水平持續提升,科技創新事業總體呈現快速發展的良好態勢。
在服務產業創新方面,廣州完善科技企業全生命周期培育體系,積極布局培育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推動產業集群高質量發展。
《報告》顯示,2023年產業創新指標得分為123.34分,年均增長7.78分。2023年廣州成果轉化指標得分為130.01分,年均增長10.00分。其中,每萬常住人口發明專利擁有量指標得分最高,其次是孵化育成體系建設、技術合同成交額,反映出廣州區域內企業創新產出活躍,技術市場需求旺盛,科技創新創業支撐能力強。
在服務創新生態方面,廣州不斷優化創新創業政策環境,逐步推進教育科技人才體制機制一體改革,加速構建“科技—產業—金融”良性循環體系,有效激發全社會創新創業活力。2023年創新生態指標得分為130.22分,年均增長10.07分。其中,每萬名研究開發的從業人員數指標得分最高,其次是高被引科學家數和每萬常住人口在校研究生數量,這說明廣州頂尖各層次創新人才密度高、未來支撐經濟發展的人才儲備力量雄厚。
中國經濟時報記者孫兆據公開資料整理
總 監 制丨王列軍車海剛
監 制丨陳 波 王 彧 楊玉洋
主 編丨毛晶慧 編 輯丨曹 陽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