弄堂,上海人對里弄的稱呼,它既不同于傳統的中國江南民居,也不同于任何一種西方的建筑形式。
然而,它又總是或多或少地帶有中國傳統建筑的痕跡,又或多或少地帶有外來的建筑影響。 它最能代表近代上海城市文化的特征,它也是近代上海歷史的最直接產物。
上海·1940年代【Lester Hajenina】
上海·1940年代【Lester Hajenina】
上海這座城市就好像一個有生命的肌體。從高空俯看:縱橫交織的道路猶如動脈,把城市分成若干個小區;每個小區之內,又有許多建筑與建筑之間形成的小通道,它密密麻麻布滿全城,就像毛細血管那樣細小卻充滿了生機。
對這些小通道,各時代、各地區、各民族都有不同的稱呼,上海人則把它喚作“弄堂”。
上海·1940年代【Lester Hajenina】
上海·1940年代【Lester Hajenina】
上海·1940年代【Lester Hajenina】
上海·1940年代【Lester Hajenina】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