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日報記者 張佳琪
夏日的蟬鳴在懷柔區東四村回蕩,一處工地旁,90后劉凱峰正仰頭盯著工人架起的新房房梁。“房東正在重建這座老房子,請我來幫著參謀。”劉凱峰抬手抹了把汗。在東四村,劉凱峰的名字早已和70多家民宿緊緊連在一起。
早在2013年,他從北京城市建設學校建筑設計專業畢業,一腳踏入社會,現實卻很“骨感”。“剛畢業那會兒,工作方向、薪水都不理想。”他坦言。帶著迷茫,2014年開春,他和朋友去浙江莫干山散心。未曾想,這次旅行改寫了他的人生軌跡。
“頭一回住進莫干山的民宿,感覺很驚艷!”山間茶園的晨霧、私密靜謐的院落、管家式的貼心服務……這一切,與京郊傳統的農家院截然不同,瞬間擊中了他的心。“我當時就琢磨,這么好的東西,咋就不能帶回咱北方?”
2015年開春,懷揣著從南方描摹回來的藍圖,劉凱峰決心把民宿的種子種在故鄉的土地上。可還沒開工,家里人就反對:“剛畢業就創業風險太大”“做民宿真的靠譜嗎”“太容易虧本了”……面對質疑,劉凱峰沒動搖,拉上了學家裝設計的祁愷豐做搭檔,拿出自家閑置的院子做改造,家就安在了工地上,一磚一瓦都傾注著心血。為了追求美觀,兩人甚至爬山去撿拾形態各異的樹枝,親手打磨成別致的樹木浮雕,點綴在墻面上。“整整七個月,反反復復地改,滿腦子就想著‘這樣弄會不會更好一點?’”
2015年國慶前夕,“小炬拾光”民宿小院在線上平臺上線。依托雁棲湖、紅螺寺的大客流,小院一炮而紅。“最初很擔心客流量。但開業后客人一進來,基本就不想挪窩了!”劉凱峰敏銳地捕捉著客人的需求:想燒烤?我們代購食材;怕麻煩?我們備齊炭火調料。小院里,KTV歌聲飛揚,孩子們在蹦床、秋千和迷你泳池間嬉鬧。“大門一關,這整個院子就是客人自己的小天地,缺啥少啥,招呼一聲,管家立馬到位。”這種貼心的服務,還吸引了一個影視劇組,一口氣包院45天進行拍攝。
東四村黨支部書記傅澤民也注意到這個年輕人身上蓬勃的能量,和他成了忘年交。“小伙子,有什么需要,盡管和村里提,記得眼光得放長遠點。”
初嘗甜頭,劉凱峰用攢下的錢,在東四村又陸續開起了第二家、第三家民宿。可貴的是,他沒有獨享這份成功。村民們嗅到了商機,紛紛上門“取經”。劉凱峰傾囊相授,不收一分錢:“我一家家上門去幫他們看院子,給他們講裝修新理念,同時平臺上線、維護這些技術活,也都是我幫大伙兒支招兒。”在劉凱峰的帶動下,一年間,東四村就新添了十多家民宿。
傅澤民也帶著村里行動起來:聯系半價清洗床單被罩服務、加強街道衛生精細化管理、協助解決垃圾回收難題……懷柔區評定“金銀民宿”給予資金資助的好政策,也如及時雨惠及了這一鄉村新業態。
隨著民宿如雨后春筍般涌現,“成長的煩惱”隨之而來。一些客人開始反饋:“除了在院子里燒烤唱歌,好像沒別的娛樂。”劉凱峰開始動腦筋,將曾經風靡網絡的“QQ農場”搬到現實中,起名“開心農場”。
村委會南邊劃出兩畝地,分割成小塊供客人認領當“地主”。黃瓜、豆角、西紅柿、茄子等時令蔬菜,由村里經驗豐富的農民精心指導種植。“我設計了游戲,‘地主’之間能互相‘偷菜’!”劉凱峰說。第一年,一塊地的黃瓜產量六七十斤,在村里大爺的指導下,第二年產量竟翻了一番,達到一百二三十斤。這個充滿野趣的小天地,一下子解鎖了鄉村游的新玩法。
如今,漫步在東四村,早已不見舊時模樣。老村民們還記得,“大概20年前,主路還沒通,咱這村子偏得很,外人很少來。”如今條條大路通村口,今年村子還被評為“全國文明村”——綠樹掩映,街道整潔,一家家民宿小院錯落有致,不時還能聽到從院落里飄出的歡聲笑語。
從最初劉凱峰的第一家民宿,到如今全村建起70多家民宿,東四村迎來蝶變。劉凱峰也從當年的創業青年,成長為村里的后備干部,并正在積極向黨組織靠攏。“以前我就一門心思琢磨怎么把民宿搞好。現在不一樣了,想著的是還能不能實實在在地為咱村里再多做點事。”三年前,他正式提交了入黨申請書,如今已經成為入黨積極分子,并經常參與黨組織活動。
“我相信,鄉村是年輕人揮灑才華、實現夢想的廣闊舞臺,我也愿意從一而終,把一腔熱忱奉獻給自己的家鄉。”劉凱峰說。
來源:北京日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