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把“公正與效率”工作主題落實到位,讓人民群眾切實感受到公平正義?身處辦案一線的法官有經歷,有體會,更有責任。
為了貫徹習近平法治思想,講好審判故事,傳遞法治聲音,也為了交流工作經驗,不斷提升審判能力和水平,經過調研、征求意見,最高人民法院新聞局、人民法院新聞傳媒總社共推專欄——“法官手記·做實‘公正與效率’”,與大家見面。
誠邀一線的法官拿起手中的筆,記錄講述你印象最深的一次審判、一次執行、一次接訪、一次普法,透過小切口,通過小故事,反映情理法如何相互交融,公正與效率真正實現。文字宜短,內蘊應長,如有現場視頻、照片,讀者當會更加歡迎。來稿請注明姓名、單位、聯系方式,發送到最高人民法院新聞局郵箱:fgsjzgfy@126.com。
當原告劉某將那份帶著釋然溫度的撤訴申請書遞到我手中時,縈繞在北京市懷柔區湯河口鎮某村兩戶鄰里心頭半月之久的陰霾終于散去。沒有莊嚴法槌的敲擊,沒有長篇累牘的判決,唯有腳下尚未干透的泥土,手中那把沾著泥點的鐵鍬,以及此刻劉某與鄰居張某臉上那冰釋前嫌的笑容,無聲地訴說著這場糾紛化解的獨特之處——它不在高高的審判臺,而在那方承載著矛盾也孕育著和解的土地上。
那一刻,我更深切地體會到,“楓橋經驗”的生命力,正在于這田間地頭的躬身實踐……
2025年4月,村民劉某滿面愁容地走進法庭。他的焦慮,源于房后那被雨水反復沖刷、已顯堿跡斑斑的墻根上。鄰居張某填平了自家院內原有的排水溝,這本是兩家共用疏導雨水的通道。雨季臨近,雨水無處可去,倒灌沖刷著劉某房屋的地基。“地基都泡松了,這房子還咋住得安心?”劉某的擔憂,是對最基本安居權利的訴求。
接手案件,翻開卷宗,寥寥幾頁紙,卻壓著沉甸甸的鄉情與現實的困局。多年的基層審判經驗告訴我,鄉村的鄰里糾紛,往往交織著土地、人情與世代相處的習慣。若僅憑一紙冷冰冰的判決,或許能分清是非曲直,卻未必能真正解開系在心頭的那個疙瘩,甚至可能埋下更深的芥蒂。“案結事未了”,非我們所愿。
帶著書記員李思宇,我們直奔爭議現場。面對原有排水通道被完全覆蓋阻斷的情況,張某理直氣壯地反駁:“我填自家地界,何錯之有?”
我沒有急于搬出法條,而是指著自然傾斜的地勢,耐心說道:“老張,雨水向低處流是自然規律。堵了排水溝,水就要自己找地方去,沖壞了老劉的房基,不僅傷了和氣,萬一造成更大損失,這責任誰擔?”一番話,讓張某臉上的理直氣壯漸漸褪去,代之以沉思。
而對劉某那句“只求保住房子根基”的懇切之言,我則以“幾十年低頭不見抬頭見的鄰居情分”為引子,引導雙方共同尋找一個既能解決問題,又不傷和氣的法子。
幾番溝通后,張某同意在自家院內靠近邊界處,開挖一條深20厘米、寬20厘米的排水溝,施工費用由劉某承擔。
調解協議達成,本以為塵埃落定,孰料新的僵局又橫亙眼前,施工環節卡了殼,劉某不愿踏入張某院內“越界”動工,張某則覺得在自家地盤上挖溝,還要自己來施工,心里別扭。剛剛彌合的裂痕,眼看又要撕開。
糾紛懸在了“最后一米”。我知道,此刻若止步于這紙協議,所謂的“調解成功”不過是沙上筑塔。一天清晨,我拎著一把鐵鍬,再次出現在兩人面前。
“協議是咱們仨一起定的,今天,咱們就一起把它落到實處!溝不挖通,我絕不收工!”話音未落,我已揮動鐵鍬鏟了下去。
張某見狀,急忙上前阻攔:“胡法官,這粗活哪能讓您干!”
我笑著回應:“干粗活怕啥?疏通的是溝渠,連接的可是人心!”手上不停,嘴里也打開了話匣子:“我小時候也在農村長大,鄰居幫我家修屋頂,我家幫鄰居收麥子。鄉里鄉親的,情分不就是你幫我、我扶你,這樣攢下來的嗎?這情分,可比什么都金貴啊。”
“法官都上手了,我哪還能干站著看?”張某低聲嘟囔了一句,默默拿起另一把工具。劉某也再無猶豫,加入了清淤的行列。一鍬一鏟,泥土被刨開,隔閡也在無聲消融。兩人從最初的對立、沉默,到后來竟能并肩協作,偶爾還能搭上幾句話。汗水滴落,沾濕了泥土,也融化了心頭的冰層。
揮汗如雨間,一條嶄新的排水溝終于蜿蜒成型。我又指導他們鋪設好碎石,防止沖刷,并約定好每年開春共同清理維護。“這溝渠通了,雨水順了,你們的心路啊,也得讓它敞敞亮亮的,可不能再堵了!”
看著初具規模的水道,張某拍著胸脯,聲音洪亮:“胡法官放心!這溝,以后我包管了!”當天下午,那份飽含和解誠意的撤訴申請,便靜靜地躺在了我的案頭。持續半月的紛爭,在這泥土的芬芳與協作的汗水中,畫上了圓滿的句點。
回望這次特殊的“庭審”,我常對庭里的年輕干警說:“在農村辦案,卷宗的厚度不是衡量案件輕重的標尺,丈量民心的溫度才是關鍵。”那把鐵鍬,鏟起的是泥土,疏通的是阻塞,架起的正是司法與群眾之間那至關重要的“最后一米”橋梁。劉某在溝成那日感慨的話,至今縈繞耳畔:“胡法官,您挖通的不只是這條排水溝,更是咱鄰里之間憋了好久的那個心結啊!”
此案的成功化解,在于情理法的交融,讓紙上的調解方案真正“活”了起來。我深知,調解過程要融入村規民約中蘊含的“鄰里互助”傳統美德,引導當事人換位思考。這起案件也是我所在的湯河口法庭深入踐行新時代“楓橋經驗”的一個生動注腳,面對轄區村落分散、涉農及鄰里糾紛多發的特點,我們以“現場勘查+聯動調解+督促履行”全鏈條解紛,堅持將“庭審”現場搬到田間地頭、房前屋后,用最“接地氣”的方式,面對面、心貼心地消弭對抗情緒。
從那條承載著安居期盼的排水溝,到浸潤著司法溫情與鄰里情誼的“連心渠”,當法官的足跡深深印在鄉間小路,當司法的溫度融入百姓的家長里短,法治的種子便在這京北的層巒疊嶂間悄然生根、發芽、抽枝,最終茁壯成長為滋養鄉村振興、繪就和諧圖景的參天大樹。
來源:最高人民法院新聞局、北京市高級人民法院、 北京市懷柔區人民法院
口述:北京市懷柔區人民法院湯河口人民法庭法官胡鵬
作者:梁瀚偉、蘇雷 (北京市懷柔區人民法院)
漫畫:梁瀚偉
編輯:孟祥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