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26日19時26分,聲音藝術家陳弘禮個展《殘響》在廣州順德盒子美術館啟幕,由萬莉蕾、鄧芷婷聯合策展。展覽以“聲音現象學”與“創傷符號學”為核心理論框架,以聲音藝術的深度實驗為介入路徑,解構戰爭議題的多重維度,在美術館空間中構建起沖突記憶與和平訴求的轉譯場域。
陳弘禮的聲音行為繪畫表演現場
藝術家解析戰爭原始聲景的聲學特征,提取爆破頻率、摩斯密碼節奏、大地震顫及絕望的人聲呼喊等記憶碎片,經聲音共振裝置轉譯,將無形聲波轉化為可觸形態,凝結成聲視共生的 “戰爭圖騰”—— 硝煙聲響由此化作可聽、可見、可感的符號,錨定戰爭肌理。
其創作既承續傳統圖騰的集體精神基因,凝聚散落記憶為共同體印記;又以現代聲學與跨媒介語言,賦予“圖騰”穿透歷史的新敘事可能,讓戰爭的沉重復雜在聲畫共振中獲得全新表達。
展覽分為五個部分,構成嚴謹的感知邏輯鏈:步入美術館,首先映入眼簾的展覽前言及AI與藝術家對話錄,呈現了算法邏輯與人類意識對戰爭聲景的雙重解碼,揭示出認知維度的差異與共生關系。
被消失的高地-綜合材料
600(H)×320cm
大廳的巨幅聲音裝置《被消失的高地》是展覽的焦點:6米長、2.3米寬的金屬板泛著寒光,既像一發嵌入美術館的沉默炮彈,又如承載戰爭之重的豐碑;紅、白、藍、黃、綠五色如同撕裂的旗幟碎片分置其上,對應著正被戰火吞噬的土地。聲音共振裝置將戰爭聲響轉化為強烈震動,促使色彩交織碰撞,形成戰爭場景的抽象圖景。觀眾駐足其前,仿佛能透過變幻的色彩聽見戰爭呼嘯、目睹生命消逝,深切感知戰爭對地球與生命的重創。作為核心場域,該作品以空間聲學設計呼應了領土爭端的物理屬性。
如果說《被消失的高地》是戰爭的“咆哮場”,那么步入一號展廳的《沉睡》則沉入寂靜的深淵。三個地面震動裝置邀請觀眾躺臥其上,聆聽大地的震動——或許是歷史回響,或許是自然對戰爭的無聲抗議,引人反思戰爭對自然與人類心靈的雙重破壞。作品通過身體與地面的耦合互動,將聽覺感知轉化為觸覺振動的具身體驗,探索感官的通約性。
沉睡-綜合材料191(H)×99cm×3
二號展廳的《余震》同樣引人深思:戰爭聲響經地面震動形成的抽象畫面懸于空中,這些作品既留存了震動的痕跡,又內置振動裝置,讓觀眾的身體感知到戰爭的低頻余波與摩斯密碼求救信號——前者如同戰爭殘影,后者恰似絕望呼喊。觀眾置身其中如同身處廢墟,內心深受沖擊。作品借助聲音共振形成的視覺痕跡持續震顫,實現了能量形態的跨媒介留存。
余震-綜合材料
244(H)×122×20cm
美術館的錄像廳是串聯歷史記憶與藝術創作的文獻樞紐,既收錄戰爭相關史料以構建認知語境,又呈現本次展覽從構思到實現的全過程,還精選藝術家過往在聲音藝術領域的思考及代表作品影像,多維度還原其以聲音解構社會議題的創作脈絡。觀眾可借此全面追溯作品從思想到實體的完整路徑,深化對展覽內核與藝術家創作邏輯的理解。
《殘響》在當代藝術尤其聲音藝術領域,兼具學術創新性、藝術實驗性與社會介入性。展覽以藝術家對戰爭的思考及跨媒介感官實驗,構建起戰爭、記憶與知覺的哲學場域,推動觀眾從被動接受到重構知覺后的主動思考。作品將聲波震幅轉化為“道德震幅”,使物理參數成為人類良知的最新度量衡——這標志著當代藝術從“批判”向“建設”的全新轉向。
請注意這個世界:向消逝的維度致敬,2014,互動聲音裝置
北京三影堂首屆實驗影像開放展
聲音雕塑,2015,聲音藝術項目
北京紅磚美術館
對話,2015,聲音藝術項目
紐約古根海姆博物館PBL劇場
展覽將持續至8月23日,展期內作品以實驗性路徑延伸創作:藝術家將邀約跨領域群體圍繞戰爭議題對話,通過集體共創拓展“殘響”敘事維度。作為融合聲學實驗與集體意識喚醒的實踐,展覽構建起連接戰爭記憶與人性思考的感知場域,期待更多觀眾走進美術館,在動態聲景中親歷這場叩問人性本質的藝術之旅。
責任編輯:韓璐(EN053)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