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象新聞記者 周文茹
7月15日是世界青年技能日。當越來越多人關注技能改變人生這一命題時,有這樣一群特殊的學生格外引人注目——他們手持本科文憑,本可沿著常規職業路徑發展,卻毅然轉身重返技能課堂,為自己的人生開辟出更多可能。
當文憑不再是就業保險箱
2020年,王書遠從哈爾濱劍橋學院電子信息工程專業畢業。手持普通三本院校文憑的他很快發現,通識教育帶來的知識廣度在就業市場反而成了高不成低不就的尷尬——理論有余而實操不足,面試時企業更看重能否直接上手。一次次面試讓我意識到,沒有技能支撐的學歷就像一張沒有密碼的銀行卡。他回憶道。
王書遠的困境并非個例。智聯招聘此前一項目調查數據顯示,人文學科畢業生就業簽約率低于理工科學生。2022年,畢業于鄭州西亞斯學院英語專業的焦建文,曾試圖通過考公、考編、參加招教考試突圍,卻發現“文科生的出路像一條獨木橋”。
這種技能覺醒背后,是就業市場對人才需求的結構性轉變。我國目前高級技工缺口較大,傳統本科教育培養的理論型人才與企業急需的實操型人才之間存在斷層。
從迷茫到技術派的逆襲
雖然不是同一級學生,本科畢業后,王書遠和焦建文卻做出了同樣反常規的選擇:重返河南化工技師學院學習技能。這所技校的特殊之處在于,它的電子顯微鏡技術專業為全國職業教育院校獨有,畢業生可直接進入高校或科研院所從事高端儀器操作——這是多數本科畢業生難以企及的領域。
“本科四年學的是'為什么',技校一年學的是'怎么做'。”有過本科和技校雙重學習經歷的王書遠這樣對比兩者的差異。在技校,他的日常從教室聽理論轉變為車間拆裝儀器,電子顯微鏡的電路設計、程序調試等實操環節,恰好與本科專業知識形成互補。看似跨度大,但底層原理相通,只是應用場景從理論轉向了實操。
焦建文的轉變更具戲劇性。在成為河南化工技師學院的學生之前,焦建文是學校當時的代課老師。她說:“當老師半年,我教過英語還有思政課,當時課本扉頁一句話點醒了我——‘學習不是唯一的路,技術也能闖出一片天”。在深入了解了學校電子顯微鏡技術專業后,她經歷了長達半年的思想拉鋸戰。最終,焦建文做出驚人決定:從三尺講臺走向實訓車間,完成從教師到學徒的身份蛻變。“技校課程像高中一樣緊湊,兩節大課連上,第一節先講理論,第二節直接動手。”這種理論+實操的密集訓練,讓焦建文在一年內就基本掌握了電子顯微鏡相關技術。
從就業難到被搶購的蛻變
目前王書遠已經畢業并順利入職了福建醫科大學公共技術中心,負責超分辨顯微鏡平臺管理培訓。“沒有這項技能,我根本進不了高校。”他坦言,目前除了管理光學顯微鏡外,還會參與教授課題研究。
(王書遠為教師和碩士、博士生進行儀器操作培訓)
(左一為王書遠)
正在浙江大學農生環測試中心實習的焦建文告訴記者:“我們班18級學姐今年入職某企業,年薪12萬到15萬。即便是剛入職,薪資起點也是不低的。”焦建文透露,班上有河北考生高考分數超本科線,仍主動選擇技校。
(右一為焦建文)
王書遠和焦建文打破了傳統職業路徑的固有標簽。他們用行動證明:在就業市場,學歷是敲門磚,技能是安身立命的根本。“去企業,技能重于學歷;進高校或事業單位,學歷是門檻,但'一技傍身'會讓你更具競爭力。”王書遠告訴記者。
一技之長 破局成長
今年9月,第三屆全國技能大賽將在鄭州舉行。這場以“技能成才、技能報國”為主題的賽事,或許會成為更多年輕人思考職業選擇的契機。當社會討論“學歷內卷”時,王書遠和焦建文的故事提供了另一種答案:教育的本質不是制造“學歷高仿品”,而是讓每個人找到適合自己的賽道。 正如焦建文在接受采訪時所說:“曾經我覺得技校是‘退而求其次’,現在我認為這是‘另辟蹊徑’。”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