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的歷史上,人們比較關心的是黃河流域以及之后的長江流域的政治格局,也就是所謂的中原地帶,這并沒有錯,因為這一廣袤的地區是大漢民族的發源地。
其實在中原逐鹿的同時,我國的北方也在演繹著與三國對峙類似的民族爭端,這就是金朝與蒙古民族之間的征戰。
這就帶來今天的話題,為什么說野狐嶺戰役改寫了中國北方的歷史,蒙古軍憑借著10萬大軍破陣金朝的50萬雄師,妥妥的以少勝多,堪稱經典之作。
那么作為蒙古的大汗,鐵木真究竟是如何創造這個以少勝多的奇跡的呢?當年在野狐嶺到底發生了什么?今天就來說說這事。
民族宿怨新仇舊恨
歷史上的金朝實際上是與中原地區的宋朝是同框出演,只不過他們統治的地區僅限于中國的北方,重心在東北,因此上 對于漢民來說無足輕重。
然而對于蒙古人來說,金人就是凌駕在他們頭上的大山,始終是心腹大患。比如年年的進貢,早已引來蒙古人滿滿的仇恨。
這也就算啦,畢竟技不如人,受點憋屈也算是難免。但問題是后來蒙古人把自己的女人送給金人,也算是和親,盡管這種和親并不是自覺自愿。
沒想到的是,送親的隊伍在半路被別人給截胡,這就引來金人的不滿。其實蒙古人已經是仁至義盡,誰會想到有人敢截送親的道?
然而金人卻不是這樣想,把送親的首領當作叛逆直接處死,這種侮辱一直成為蒙古人的傷疤,報復金人已經成為蒙古人的執念。
也就是在這個時候,金人開始向南方進取,因為他們看中了中原的富饒,歷史的變局悄然發生,這也給蒙古人帶來一線希望。
其實蒙古人之前臣服于當時的大遼,而后來大遼被金人所滅,于是繼續奴役蒙古人,這已經引起蒙古人的反抗,因為換東家總得給商量一下。
然而金人可不會慣著蒙古人,反而是更加殘酷壓榨蒙古人。為了防止蒙古人的崛起,金朝在蒙古推行所謂的減丁方略,也就是直接殺戮蒙古的年輕人。
后來金人滅掉北宋,把戰略重心放在黃河流域,這就從客觀上給蒙古的崛起提供了發展的空間。
以少勝多蒙古滅金
在金朝開始虎視眈眈針對南宋的時候,已經蘇醒的蒙古人開始在北方挑事。
這無疑是在屁股后面戳了金人一刀,然而此時的金人深陷中原紛爭,也就無暇顧及蒙古人在后面搗亂。
盡管如此,金人還是分兵抵御來自蒙古的騷擾,然而已經長大強壯的蒙古人已經不太好說話,雙方的博弈正在蔓延。
比如在烏沙堡在烏月營,甚至在西京這些地方,金朝在蒙古人的威逼之下屢屢戰敗,金人的頹廢已經顯現。
蒙古的真正崛起應該歸功于鐵木真,這位在斡難灘成為大汗,后世稱之為成吉思汗。
盡管在局部戰斗中取得勝利,然而鐵木真知道,只有蒙古與西夏結盟,才能抗御老東家金人的打壓。
1206年,鐵木真開始自己的布局,首先就是征服西夏,經過接連三次的對西夏征戰,收復了陰山以北的蒙金邊界重鎮旺固鎮,直接威脅到西夏與金人的聯盟。
三年后,蒙古軍隊劍指西夏的政治核心中興府,西夏被迫放棄兩面夾擊蒙古的政策,金夏聯盟宣布解體,徹底解除了蒙古腹背受敵的被動局面。
1210年開始,蒙古不再向金朝納貢,這也就意味著蒙古開始獨立行走江湖。隨即蒙古與西夏聯手,共同應對金人,這一招很管用,也可以稱其為統一戰線。
經過一系列的不斷蠶食,鐵木真已經盯上金人的軍事重鎮烏沙堡和后勤供應基地烏月營,現在蒙古軍十萬之眾已經圍困烏月營,蒙金邊界形勢急轉直下。
一時間,烏月營戰云密布,戰火一觸即發。此時的局面是蒙古軍十萬,金朝的軍隊多達五十萬,就數量來說,蒙古軍處于下風。
更為關鍵的是,烏月營的屏障是野狐嶺,而這里到處是山地,蒙古人的鐵蹄在這里難以施展,這也就更加束縛了蒙古軍隊的戰力。
因此上對于蒙古軍來說,只有拼命勇往直前,才能殺出一條血路,才能涅槃重生。
也就是在這樣的信念支撐下,鐵木真他的鐵血團隊硬生生攻下了野狐嶺,把金人三十萬軍隊留在荒郊野外。
野狐嶺之戰打響了蒙古人的名號,也成為冷兵器時代以少勝多的典型案例,更改寫了我國北部疆土的基本格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