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長喜正在接診患者。資料圖片
吃不下飯、人沒精神,最近,寧波大學附屬人民醫院(鄞州人民醫院)消化內科陳長喜主任醫師門診時接連遇到3名出現這種情況的老人,以為是胃腸道出了問題,沒想到是“隱形中暑”。他提醒,夏季不僅要防范戶外中暑,更要警惕家中的“隱性中暑”,尤其是高齡老人,稍不注意就可能因為舍不得開空調、飲水不足而“熱出病來”。
“我媽已經一個星期吃不下飯,人也沒精神,是不是腸胃出了問題?”張奶奶的女兒帶著82歲的老母親來到鄞州人民醫院消化內科就診,神情焦慮。陳長喜主任醫師詳細檢查后發現,老人體溫偏高、精神萎靡,初步判斷并非胃病。進一步追問病史得知,入夏以來張奶奶幾乎沒怎么開空調,覺得“風扇吹著就行”,加上飲水不多,考慮為輕度中暑。
“雖然沒有熱射病那么嚴重,但這已經是典型的隱性中暑。”陳長喜解釋道,高溫環境下人體代謝紊亂、消化酶分泌減少,飲水少造成消化液稀釋,從而影響胃腸功能,導致食欲下降、惡心、乏力等非典型癥狀。特別是老年人,體溫調節能力差,即使長時間待在室內,也有可能中暑。
經過治療,張奶奶逐漸恢復,每餐能進食小半碗面條。“以后可不敢再硬扛了,身體垮了更麻煩。”張奶奶的女兒感慨地說。
陳長喜介紹,當天門診時接連收治了3名70歲以上像張奶奶這樣的隱性中暑患者。隱形中暑是指人在悶熱、通風不良的環境中,由于散熱不佳、飲水不足等原因,出現脫水、低鈉、輕度發熱、頭暈乏力等癥狀,但往往缺乏劇烈頭痛、意識模糊等典型中暑表現,因此極易被忽視或誤診。
“有些老人出現胸悶、頭暈,會直接去心內科;肚子疼的病人則被送往外科,其實這可能是中暑引起的腸痙攣。”陳長喜建議,家中如有高齡或慢性病人群,建議將空調溫度設定在26℃左右,避免室內外溫差過大;每日飲水要比平時多800毫升至1000毫升,少量多次飲用更利于吸收;如發現老人小便減少,可能是脫水信號;出汗較多時,可適當喝些淡鹽水或鹽汽水;加強健康監測,如出現精神萎靡、食欲減退、乏力等癥狀,應及時就醫,并考慮是否存在中暑可能。他提醒,高溫天,老年人、慢性病患者尤其要注意防暑降溫,保持良好生活習慣。
寧波晚報記者 陸麒雯通訊員 鄭瑜 應盼寧
(來源:寧波晚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