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老兵黃克仁。
記者與抗戰老兵黃克仁合影。
陽光報·陽光網聯合陜西抗戰老兵營慰問抗戰老兵黃克仁。
陽光報社全媒體中心總監兼主任韓文韜向黃克仁贈送《少年家國信》圖書。
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前夕,陽光報社全媒體記者一行在志愿者傅宏的帶領下,來到西安南大街粉巷看望抗戰老兵黃克仁。對于記者一行的到來,105歲高齡的抗戰老兵黃克仁倍感親切。
■記者 王義卓/文 梁萌/圖
在輪椅上,105歲的抗戰老兵黃克仁的身影顯得格外清瘦。他身著軍綠色馬甲,頭戴深藍色帽子,鼻端插著氧氣管,呼吸略顯急促卻平穩——每一次吸氣都伴隨著輕微的嘶鳴,這持續而細微的聲音,成為了當日回訪中最令人心顫的背景音。
雖然言語已因年邁而含糊不清,行動更是離不開輪椅的支撐,但是當記者一行踏進家門時,老兵眼中瞬間迸發的光彩卻異常明亮。他努力地抬起微微顫抖的手,指向心口的位置,又用力地指向胸口懸掛的那枚象征榮譽的勛章,渾濁的眼底竟泛起一絲清亮的水光。無需言語,那份屬于軍人的榮耀與對來訪者的感激,已透過每一個細微的動作洶涌傳遞。隨行的志愿者傅宏俯身輕輕握住他枯瘦的手,低語著:“黃爺爺,后輩都沒忘記您,是您的奉獻才有了我們幸福的今天!”老人嘴唇微動,握著志愿者的手,喉嚨深處發出模糊的音節,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容。
“父親現在說話困難,但心里都明白。”守候在旁的兒子黃先生輕聲告訴記者,語氣里交織著心疼與欣慰,“這些年,有不少志愿者,常來看望,送來物資,幫忙聯系醫生。老爺子嘴上不說,可每次有人來,他精神頭就特別好,眼神都不一樣了。”黃先生的目光始終沒有離開父親,“他最珍視的,就是這份‘被記得’。這份穿越了80年的惦念,是他現在最暖心的藥。”
因老人身體狀況不佳,記者不便長時間打擾,臨行前轉而采訪了其兒子。當記者詢問老人心中最珍視什么、最想傳遞什么時,黃先生沉吟片刻,看著父親沉靜卻堅毅的臉龐說:“父親很少能明確表達想法了。但看他平時的舉動,還有以前身體稍好時說過的話,我想,他最珍視的就是戰友的情誼、國家的安寧和我們后輩能過上好日子。”
他回憶道:“以前他總念叨,活著看到國家強盛、子孫平安,就是最大的福氣。他最樸素的愿望,大概就是希望年青一代都能‘好好活著’,珍惜這來之不易的和平歲月吧。”黃先生的話語,仿佛為老人無聲的堅守做了最有力的注腳。
據了解,抗戰老兵黃克仁,1920年10月12日生于西安,1944年上學(學醫)時,響應知識青年從軍的號召,志愿參軍抗日,被編入中國青年遠征軍206師616團(駐地陜西漢中)當軍醫。途中,正趕上日本宣布投降,黃克仁即與部隊到武漢接受日軍投降,在當地為我軍官兵和民眾治病,不久后,他離開部隊,返回西安。
回訪結束,告別時,記者再次望向輪椅上的老兵。他似乎感受到了離意,又一次緩緩抬起手,對著來訪者的方向,輕輕揮了揮。那微弱卻堅定的手勢,是穿越歷史硝煙的回響,是對當下關懷的致謝,更是對和平與未來的無聲守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