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62次、11920次、5775次……
進入7月
大連市多個深夜出現電閃雷鳴
尤其是7月3日晚到4日清晨
大連雷電監測報告顯示
近12個小時內全市
共發生閃電11920次
市民拍下7月3日夜間的震撼畫面
不少人直呼“如同科幻大片”
“這些精確到個位數的閃電次數,可不是靠人眼數出來的,是大連市5個閃電定位儀的功勞。”7月11日,大連市防雷減災中心副主任劉衛華向記者介紹,這些定位儀像“千里眼”和“順風耳”一樣分布在旅順、瓦房店、普蘭店、莊河和長海縣,每個的覆蓋范圍達上百公里。
這些閃電定位儀的工作原理還挺有趣。它們內部有磁環天線、數據處理單元、通訊單元、供電單元等部件,當閃電發生時,產生的電磁脈沖會以光的速度向四周傳播,定位儀中的磁環天線能迅速接收到電磁波,并探測到它的方向。而三個以上閃電定位儀的組網觀測,就能確定雷擊點的位置,“這和貓頭鷹能夜間捕食異曲同工,貓頭鷹因為左右耳朵不對稱,對同一聲源,聽到的方向和時間不一致,這讓它可以通過比對分析在黑暗中鎖定目標。閃電定位儀就好比一只只貓頭鷹的耳朵,通過接收電磁波的方向和時間差定位雷擊點的位置。”劉衛華解釋。閃電定位儀采集的數據會實時傳輸到雷電監測中心站,再通過專業的系統計算,就能得到閃電發生的精確次數、時間和位置,為防災減災提供支撐。
閃電定位儀
盡管近期閃電頻發,但大連其實不是雷電高發區。按照國家標準中公開的數據,大連年平均雷暴日為20.3天,屬于少雷區。劉衛華表示,雷電高發區通常集中在南方地區,如廣東、廣西、海南等地,那里緯度較低,受熱帶氣旋等影響較大,雷電活動更為頻繁。從長期平均監測數據上看,大連近期的閃電頻次仍屬正常范圍,無異常現象。
不是雷電高發區,避雷還是要提高警惕。2017年4月,大連市氣象局氣象節目主持人劉曉東在戶外做直播報道時被雷擊中,事后查明,當天是大連在過去十年,雷電頻次最多,強度最大的一天。當時,因為主持人所處的位置離“避雷針”較近,加上雨傘、攝像機、三腳架都有金屬物質,聚集了大量電荷,被感應雷“盯上”了。
“這就不得不提防雷‘雙30原則’,當看到閃電后,30秒內聽到雷聲,說明雷電在10公里內,得趕緊找地方躲;最后一聲雷過后,至少等30分鐘再出門。”劉曉東說。回憶起8年前的經歷他仍記憶猶新,當年,他和攝影師觀察了近一小時沒見雷電才外出,沒想到還是出了意外,可見雷電也經常不按套路“出牌”,防范需要慎之又慎。
那么市民用手機拍閃電是不是冒險行為呢?作為科技部授予的“全國十佳科普使者”,劉曉東對防雷電知識已是了如指掌,他表示,雷電會優先光顧地面上高處的尖端物體,手機體積很小,對人的高度及電阻的變化影響微乎其微。打電話時的信號是通過電磁波傳遞,?電磁波本身不具有導電性?,并不能形成一個“放電通道”。因此,無論是手機本身,還是用手機打電話,都不會影響雷電的走向,不會增加人被雷擊的概率,但是人和手機所處的位置很重要,如果周圍的環境是容易引雷的場所,如在高處、空曠地帶,或者旁邊有大樹、電線桿,那還是比較危險的。
不過,日常生活中有些認知和習慣其實暗藏雷區。比如,有人會認為“越靠近避雷針越安全”,這就是誤區。“避雷針”是日常叫法,它的專業名稱叫“接閃桿”,顧名思義就是將雷電引向自身,并通過引下線、接地裝置將雷電流導入大地,從而使建筑物免遭雷擊,因此接閃桿周圍會產生大量電荷。人離得近了,很可能被雷電擊中。
遇到雷電天氣,最好的防護方式是躲在屋里,不過這也不是萬事大吉、絕對安全的,感應雷有可能會順著電線、水管等金屬管線“溜”進室內,損壞家電。所以,最好再關上窗戶,拔掉電源插頭,別靠著水管、暖氣片這些金屬物件。
來源:遼寧日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