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現在對美國的所有策略,目的都不是為了消滅美國,或者說不能消滅美國,而是為了增加美國的社會運作成本。
同樣,中國的稀土禁運,不是,也不可能消滅美國的軍事能力,但是可以大大的增加美國軍事能力的運營成本。
1979年中美建交的時候,誰能想到今天會變成這樣?那會兒是合作多過競爭,中國還是個發展中國家,美國穩坐全球老大。到了21世紀,中國經濟起飛,科技也突飛猛進,美國開始有點坐不住了。
2018年貿易戰一打響,雙方的關系徹底從“朋友”變成了“對手”。現在,中美競爭已經是全球矚目的大戲,但中國的打法,不是硬碰硬,而是軟刀子捅得你難受。
中國很清楚,跟美國拼軍事實力不現實,也不劃算。所以,中國的策略更像是下圍棋,一步步布局,讓美國的日子不好過。
核心目的就是增加美國的社會運作成本——經濟上、技術上、地緣政治上,哪哪都給你加點負擔。這種招數不一定能把美國打趴下,但能讓它疲于奔命,慢慢失去優勢。
稀土這東西,號稱“工業維生素”,高科技和軍工都離不了。中國手里攥著全球70%的稀土供應,簡直是天賜的王牌。
2010年,中日釣魚島鬧翻時,中國停了對日本的稀土出口,日本的電子產業直接懵了。美國一看也慌了,趕緊檢查自己的供應鏈。
2019年貿易戰打得火熱,中國放話:稀土可能是反制美國的“武器”。這話一出,美國軍工企業嚇得不輕。F-35戰斗機、導彈這些玩意兒,沒稀土根本造不出來。
2025年,中國又加碼,對釤等七種稀土礦物和磁鐵搞了出口許可制。美國加州那座山口礦雖然有點產量,但加工能力不行,大部分還得靠中國提煉。MP Materials接手后,2023年試著自己分離稀土,可成本高得離譜,進展慢得像蝸牛。
這招厲害在哪?稀土禁運不會讓美國軍事實力完蛋,但能讓它的生產成本翻倍。據說,美國要建自己的稀土供應鏈,五年得砸100多億美元,還不一定搞得定。軍費預算本來就緊張,這下更得掰著手指頭算了。
貿易戰是另一場成本博弈。2018年,美國對中國商品加關稅,中國立刻還擊,對美國大豆、玉米這些農產品加稅。美國中部農民傻眼了,糧食賣不出去,堆在倉庫里發補貼救濟。
美國政府掏了120億補貼農民,可經濟損失還是高達3000億。消費者買東西也貴了,企業投資還縮水,經濟增速放緩。
中國雖然也受了點傷,但靠著內需和開拓新市場,扛住了壓力。美國在這場仗里花了大價錢調整供應鏈,中國卻借機加速轉型,賺了個盆滿缽滿。
技術領域,中美打得更狠。美國封鎖華為,不讓它買美國芯片。中國呢?加碼研發,華為的麒麟芯片硬是撐住了,5G還領先全球。2025年,中國政府砸千億搞半導體、AI,國產光刻機也在加緊測試。
美國芯片公司失去中國市場,2024年收入掉了30%以上。全球供應鏈還得重新洗牌,日本、韓國這些盟友也左右為難。技術封鎖讓雙方都掏了真金白銀,但中國咬牙往前沖,美國卻有點騎虎難下了。
“一帶一路”讓中國在非洲、東南亞、中東站穩了腳跟。2023年,中國在非洲投了500多億建港口鐵路,2025年跟東盟貿易破萬億,成了東盟老大。
美國不甘示弱,加大印太軍力,2025年國防預算飆到9000億,還拉著日本、印度、澳洲搞“四方對話”。
可美國的錢包吃不消了。2024年,聯邦債務沖到35萬億,占GDP130%,歷史新高。軍費猛漲,財政赤字更大,國內福利和國際擴張只能二選一。
這場仗是持久戰。中國想拖垮美國,美國想壓垮中國。中國的招是“熬”,等美國自己累垮;美國則是“壓”,逼中國低頭。
未來,誰成本管得好,誰就贏。中國得靠內循環和技術突破,美國得搞定國內改革和盟友配合。這盤棋,還早著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