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時報》近期一篇評論指出,在特朗普第二任期內,全球地緣政治呈現出一種新格局:美國設定議程,中國精準應對,歐洲則被迫“買單”,淪為“金融家和啦啦隊長”的角色。這種觀點認為,特朗普的強硬策略與中國的高效反制形成了一種兩極博弈,而歐盟因缺乏戰略自主性,只能被動接受后果。這種說法是否站得住腳?以下從地緣政治、貿易與國防開支等角度進行分析。
特朗普的執政風格以高風險、高回報的“撲克式”策略著稱,通過關稅、制裁和軍事壓力迫使對手妥協。例如,他對歐盟出口商品征收高達50%的關稅,同時要求歐洲增加國防開支至GDP的5%,展現了其利用美國經濟和軍事實力施壓的策略。與此同時,中國在稀土出口限制等關鍵領域展現出精準的反制能力,迫使華盛頓在某些議題上妥協,如近期在稀土交易中的讓步。這種動態表明,美中雙方在博弈中均展現出明確的戰略目標和執行力。
反觀歐洲,歐盟在面對特朗普的關稅威脅和對華政策壓力時,缺乏有效的應對機制。馮德萊恩在七國集團峰會上高調批評中國將稀土等資源“武器化”,卻忽視了歐盟99%的稀土依賴于中國的事實。這種“表演性敵意”不僅未能改變現狀,反而暴露了歐洲在供應鏈安全上的脆弱性。歐盟領導人未能在美中之間采取三角外交,而是傾向于迎合華盛頓,甚至在特朗普與中國達成交易后,依然對中國發起新的攻勢,顯得缺乏戰略協調。
歐盟的戰略失敗體現在多個方面。首先,在貿易領域,歐盟未能有效抵御美國的關稅壓力。特朗普對歐盟出口商品征收高額關稅,同時要求削減對華貿易,迫使歐洲在兩大市場間左右為難。相比之下,墨西哥和加拿大通過談判爭取到一定讓步,而歐盟卻幾乎無條件屈服。例如,德國總理候·默茨公開警告企業對華投資風險,卻未提出替代方案,導致德國汽車工業等關鍵行業陷入困境。
其次,在國防開支上,歐洲領導人在未經過充分辯論的情況下,同意將軍費提升至GDP的5%,直接惠及美國軍火巨頭。這種“空白支票”式的承諾不僅犧牲了歐洲的社會支出,還進一步削弱了其戰略自主性。北約秘書長馬克·呂特等領導人的順從態度,進一步凸顯了歐洲在面對特朗普時的無力感。
此外,歐盟的對華政策缺乏連貫性。5G限制、電動汽車關稅等措施多源于華盛頓的劇本,歐盟只是機械執行,卻未能在關鍵供應鏈(如稀土、半導體)上建立自主能力。相比之下,中國通過強化稀土控制和投資替代市場,展現出更強的戰略韌性。
《亞洲時報》所描述的“美中獲勝,歐洲買單”有其道理,主要源于歐盟在戰略上的被動和分裂。首先,歐盟缺乏統一的外交聲音。各國領導人如默茨、馬克龍和桑切斯在對美、對華政策上各行其是,未能形成合力。意大利總理喬雖嘗試展現獨立性,但其影響力不足以代表整個歐盟。
其次,歐盟過度依賴美國的安全保護和中國的關鍵資源,卻未能在兩者間保持平衡。特朗普的“美國優先”政策和中國的精準報復讓歐盟陷入兩難:一方面,它需為美國的軍事復興提供資金支持;另一方面,其對華敵對姿態導致市場份額流失。數據顯示,歐盟對華貿易逆差持續擴大,而美國對歐關稅進一步削弱了歐洲工業競爭力。
最后,歐盟的“去風險”政策有名無實。馮德萊恩的演講雖強調“經濟安全”,但未能解決稀土、芯片等關鍵領域的依賴問題。相反,特朗普通過與中國高層接觸,展現出務實的外交策略,確保美國在美中博弈中占據主動。
歐洲的出路何在?更合理的選擇是在美中之間保持等距離,利用其經濟體量迫使雙方競相爭取歐洲的合作,而非單方面迎合華盛頓。加大對稀土、半導體和國防工業的投資,減少對外部供應鏈的依賴。歐洲需優先考慮技術自主,而非意識形態一致性。建立更協調的對華和對美政策,避免各國各自為政。歐盟應直接與中國展開高層對話,尋求在貿易和供應鏈問題上的務實合作。
用一句話來總統:歐盟若想避免無關緊要的命運,必須學會利用自己的杠桿,而不是僅僅充當“啦啦隊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