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電商圈有個挺有意思的事兒:馬云親自下場給淘寶閃購定調,放著立秋能沖的 1 億單不追,非要先把 8000 萬單穩住。
這話從那位喊出 “夢想還是要有的” 的大佬嘴里說出來,多少有點讓人意外。畢竟去年美團 “秋天的第一杯奶茶” 都沖到 9000 萬單了,淘寶作為電商老大哥,按理說該擼起袖子往前沖才對。但仔細琢磨琢磨,這背后的門道,可能比單純的數字博弈更值得說道。
先聊聊去年美團那波神操作。9000 萬單里過半是茶飲咖啡,聽起來像個營銷奇跡,但你知道它背后靠啥撐著嗎?當時美團在全國 300 多個城市布了騎手站,光奶茶店的前置倉就備了 20 多萬款貨,甚至連杯子、吸管這些小物件都提前囤了一周的量。更關鍵的是,他們的補貼不是瞎砸的 —— 第一天給 5 元券,第二天改成滿 30 減 8,第三天直接上 “買二送一”,節奏踩得特別準,既讓消費者覺得劃算,又沒讓商家虧到哭。
再看淘寶閃購這波 “Tic-Toc 節奏”:這周沖新高,下周穩水平,跟打太極似的。有阿里內部人說,現在補貼策略是以周為單位調的,上周剛放了 “滿 50 減 15”,這周就改成 “買三免一” 了。為啥這么折騰?說白了還是基礎沒打牢。
有消費者吐槽,前幾天在淘寶閃購下單買水果,顯示 “1 小時達”,結果等了倆小時,草莓都捂軟了;還有人說領了 10 元券,結算時發現要湊夠 80 才能用,比美團的門檻高不少。這些細節看似小,其實特別影響復購 —— 你想想,要是你買三次有兩次體驗拉垮,下次還會點開淘寶閃購嗎?
這可能就是馬云為啥非要 “先提升能力” 的原因。阿里員工那句 “就怕沖得太快,把基本盤搞沒了”,可不是危言聳聽。前幾年某平臺搞大促,硬把單量從 5000 萬沖到 8000 萬,結果物流系統直接崩了,客服電話被打爆,最后不僅退了一堆貨,還賠了上千萬的補償金,用戶流失了近兩成。
現在的電商競爭早就不是比誰嗓門大、單量高了。美團那 9000 萬單能穩住,是因為它在沖量的同時,騎手配送準時率保持在 98%,售后響應時間不超過 10 分鐘。消費者心里跟明鏡似的,你單量再高,送不到、退不了,那就是虛的。
淘寶現在的處境其實挺微妙的:一方面,即時零售這塊蛋糕確實誘人,美團已經靠著本地生活坐穩了半壁江山,抖音也在悄悄布局;另一方面,自己的優勢在貨架電商,做即時零售就像讓短跑運動員去跑馬拉松,肌肉記憶都得重新練。
所以馬云這步 “先穩 8000 萬”,看著像保守,其實可能是在補短板。比如最近淘寶閃購在加前置倉,光北京就新增了 20 個,還挖了不少美團前員工去優化配送路線。這些事看著不顯眼,但沒有它們,就算沖到 1 億單,也可能是曇花一現。
說到底,電商拼到最后,拼的不是誰能搞個大新聞,而是誰能讓消費者覺得 “靠譜”。你覺得淘寶這波操作是穩扎穩打,還是錯失良機?歡迎在評論區聊聊你的看法 —— 畢竟咱們作為消費者,才是這場博弈里最有發言權的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