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這次真的玩大了,就在7月12日,一封來自白宮的“最后通牒”讓歐盟和墨西哥措手不及。
那就是從8月1日起征收30%關稅,比之前威脅的25%還要狠,歐洲議會主席怒斥特朗普這樣的做法。
而就在全球都以為特朗普要把貿易戰打到底時,他卻突然畫風突變,這位向來令人捉摸不透的總統,竟然對中國說出了四個字主動示軟。
從揮舞關稅大棒到主動示軟,特朗普的180度大轉彎背后,這場關稅大戲,正在上演最精彩的轉折。
那么特朗普究竟對歐洲、墨西哥這些自己所謂的盟友做了什么?他這么做背后又隱藏著怎樣的邏輯和目的呢?
當美國財政部公布6月份關稅收入突破1000億美元大關的消息傳來,白宮的決策者們臉上露出了滿意的笑容。
數字不會說謊——關稅政策正在源源不斷地為美國國庫輸送真金白銀,而與此對應的是,美股攀上歷史新高,經濟數據顯示出強勁韌性。
這些利好消息,讓特朗普有了底氣重新揮舞起他最得心應手的武器——關稅大棒。
于是就在7月12日這天,歐盟和墨西哥的領導人都收到了一份讓他們措手不及的信函。
信中白紙黑字寫著:8月1日起,美國將對來自歐盟和墨西哥的商品征收30%的關稅,這個數字比之前威脅的25%還要高出5個百分點。
特朗普給歐盟和墨西哥開出的理由各不相同,但都透著一股“找茬”的味道。
對歐盟,他說美歐貿易逆差太大,歐盟的關稅和非關稅壁壘讓美國吃了虧,雙方關系“遠非互惠互利”。
而至于墨西哥,理由更是五花八門:什么打擊毒販不力導致芬太尼流入美國,什么非法移民管控不嚴……總之理由相當充足卻又敷衍。
對于特朗普的做法,法國總統馬克龍第一時間表態,強烈反對并呼吁準備反制措施,歐洲議會國際貿易委員會主席更是怒斥特朗普。
不過有趣的是,歐盟內部對如何應對美國的關稅威脅,意見并不統一。
德國希望盡快達成協議,保護其汽車等核心產業,法國等其他成員國則認為,歐盟不應該向美國屈服,這種分歧讓歐盟的談判立場變得搖擺不定。
墨西哥的處境同樣艱難,除了要應對關稅威脅,還要面對特朗普在移民、毒品等問題上的指責。
墨西哥總統辛鮑姆的回應很有骨氣,表示在國家主權問題上不會讓步,但話雖如此,墨西哥還是希望在8月1日前與美國達成某種協議。
更加有意思的是,特朗普自己的態度也在不斷變化,14日當天,他在白宮對記者表示信函即是交易,交易已經完成就沒什么好再談的了。
可話音剛落,他又說歐洲希望達成不一樣的協議,自己對更多貿易談判持開放態度,這種前后矛盾的表態,讓人摸不著頭腦。
這場關稅大戲還在繼續上演,各方都在算計,都在博弈,都在尋找對自己最有利的結果。
唯一可以確定的是,8月1日這個日子,將成為全球貿易格局的又一個關鍵節點,屆時是握手言和還是兵戎相見,全世界都在拭目以待。
那么歐盟這邊有什么籌碼可用于談判?又打算如何反擊呢?
面對特朗普的這一份通牒,歐洲議會國際貿易委員會主席朗格用了一個更直白的詞來形容,她稱特朗普厚顏無恥,這就是把歐洲當成提款機!
于是反制清單很快出爐,飛機、汽車、汽車零部件——這些美國的拳頭產品赫然在列。
波音公司的股價應聲下跌,通用汽車的高管們開始坐立不安,720億歐元的規模,足以讓任何美國企業感到肉疼。
特朗普似乎沒料到歐盟的反應會這么強烈,不過對于特朗普而言還是有一個好消息的,那就是歐盟內部的分歧開始顯現。
上文我們已經提到了,歐洲各國態度不明確也不統一,這讓馮德萊恩的處境很微妙,作為歐盟委員會主席,她必須平衡各方利益。
“必要時將對等反制”的這句話既展示了強硬,又留有余地,她心里清楚,真打起貿易戰,雙方都會很受傷。
布魯格爾研究所的分析師柯克加德在會前發表了一份報告,他認為,特朗普的信函大大增加了歐盟采取報復行動的可能性。
有意思的是,特朗普選擇這個時機施壓,背后有著精心的算計,美國財政部剛剛公布的數據,給了特朗普很強的底氣。
與此形成對比的是,歐洲經濟正在艱難復蘇,能源價格高企,通脹壓力巨大,制造業萎縮,在這種情況下打貿易戰,歐洲的承受能力明顯不如美國。
90天談判窗口期的設定,本意是給雙方一個緩沖,可現在看來,這90天更像是一場心理戰,特朗普不斷施壓,歐盟則在防守中尋找反擊機會。
隨著時間一天天過去,8月1日的期限越來越近,市場的緊張情緒在升溫,歐元對美元匯率持續走低,投資者們都在猜測:這場貿易對抗會以什么方式收場?
或許特朗普只是在虛張聲勢,最終會給歐洲一個臺階下,又或許特朗普這次是動真格的,歐美貿易戰在所難免。
但無論結果如何,這場貿易博弈已經給跨大西洋關系蒙上了陰影,信任的裂痕一旦產生,修復起來絕非易事,歐洲人或許會重新思考對美關系,尋求更多元化的貿易伙伴。
而這也牽扯出了特朗普另外一個令人不解的動作,那就是用4個字向中國示弱,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非常公平”——當這四個字從特朗普口中說出時,華盛頓的中國問題專家們都愣住了,這位曾經揮舞關稅大棒、對華態度強硬的美國總統,似乎正在釋放某種微妙的信號。
要知道,從2月1日對中國征收10%關稅,到5月12日在日內瓦達成降低關稅的協議,再到6月5日中美通話后表示“非常積極的成果”。
特朗普的對華立場正經歷著一個耐人尋味的轉變過程,而這種變化絕非偶然,背后有著深層次的戰略考量和現實壓力。
中國因素在這場博弈中扮演了關鍵角色,讓特朗普感到棘手的是,中國的堅決反制給其他國家樹立了榜樣。
各國看到,面對美國的貿易施壓,硬碰硬是可行的選擇,或許也正是因此,歐盟才會有準備對價值720億歐元的美國商品征收反制關稅的決心。
其實不僅僅是歐盟這邊,墨西哥總統辛鮑姆在主權問題上寸步不讓,日韓等盟友也對美國的做法表達不滿。
這些各國的反應或許也讓特朗普意識到,只要中國在關鍵問題上不松口,其他國家特別是東盟等中國重要貿易伙伴,就不會輕易妥協。
而歐盟的態度變化也讓特朗普不得不重新考慮,當歐盟開始評估與中國加強經貿合作的可能性時,美國面臨著被孤立的風險。
特朗普的“非常公平”表態,還可能是一種試探,他想看看中國會如何回應,其他貿易伙伴會作何反應,這種投石問路的做法,也符合他一貫的談判風格。
“非常公平”這四個字,可能標志著特朗普對華政策的一個轉折點,從零和博弈走向尋求共贏,這種轉變符合兩國和世界的利益。
當然說與做之間還有很大距離,特朗普的言論經常反復,今天說的話明天可能就會改口,但至少,“非常公平”的表態為緩和中美關系提供了一個窗口。
在趙公子開來,特朗普的態度軟化,歸根結底是現實主義的選擇,在一個相互依存的世界里,沒有哪個國家能夠獨善其身。
特朗普的這場關稅大戲,演到現在算是高潮迭起,不過不出意外還是動手了,針對不同國家不同的說法,也充分展現了這位商人總統的精明算計。
可問題是這套老把戲在今天還管用嗎?中國早已經做出一個樣子,那么既然硬碰硬是可行的,為什么要低頭?
8月1日的大限將至,特朗普面臨的是一道難解的方程式,向中國示軟或許是他為自己找的一條退路。
畢竟如果能穩住中國這個“大塊頭”,其他國家可能會重新考慮自己的立場。
說到底,在這個相互依存的時代,沒有誰能真正贏得貿易戰,特朗普的“非常公平”四個字,與其說是示弱,不如說是對現實的妥協。
那么你是如何看待特朗普的這一系列動作呢?這一場關稅戰最終會演變成為什么樣子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