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看電視劇《特赦1959》,可能會認為老蔣最恨的功德林戰犯,就是王耀武和杜聿明,“劉安國”轉述老蔣態度的時候,王、杜兩個中將都感受到了老蔣濃濃的恨意,功德林戰犯管理所所長王英光還專門批評“劉安國”:“我知道你是故意的,輕描淡寫,不動聲色,談笑之間嚇壞了杜聿明嚇暈了王耀武,功德林兩名職務最高的戰犯,數日之間被你一人打垮!”
老蔣和他的部將,一向是善于爭功諉過甩鍋,他痛恨杜聿明和王耀武其實是沒有道理的,因為不管是杜聿明兵敗遼沈、淮海,還是王耀武丟失濟南,負主要責任的都應該是老蔣,杜聿明和王耀武連“第三責任人”都算不上,老蔣一定要恨的話,其實應該記恨另外一個在功德林里的中將戰犯(當時被稱為學員,互相之間稱同學)才對,我們甚至可以斷定:如果這個中將司令也去了臺灣,是一定要步白崇禧后塵的。
很多人都不承認白崇禧是死于老蔣之手,但是曾任白崇禧秘書的程思遠、軍統老牌殺手谷正文都著書說是老蔣下令毒殺了白崇禧。
杜聿明和王耀武要不是被俘虜而是跟老蔣一同逃臺,應該不會受到太嚴厲的懲罰,因為跟胡宗南、湯恩伯相比,他們的“罪責”并不算重,而且兩人都是黃埔生,也曾是老蔣的“心腹愛將”。
老蔣生杜聿明王耀武的氣,是可以理解的,而且老蔣發狠,也在很多資料中有所提及。比如在山東“解放軍官訓練團”,原徐州“剿總”前進指揮部副參謀長、代參謀長文強,與原第二綏靖區司令長官、山東省政府主席王耀武有過一番對話,那番對話,在電視劇《特赦1959》中被挪進了功德林,事實上很多高級戰犯都是1955年和1966年戰犯大集中時才進京的。
全國政協回憶錄專刊《縱橫》2000年第十二期刊發的《“功德林”“秦城”記事》有這樣的記載:“1956年初,便將該地(山東禹城解放軍官訓練團)羈押的王耀武、龐鏡塘、牟中珩、陳金城等首要戰犯調押于北京功德林。沈陽軍區軍法處羈押的范漢杰、廖耀湘,以及山東軍區派人渡海轉移去東北的李仙洲等十名骨干,均移交遼寧省公安廳收押,不久又轉調到功德林。”
邱行湘(第206師少將師長兼洛陽警備司令,1959年第一批特赦)的外甥黃濟人在《將軍決戰豈止在戰場》中描述:“在山東解放軍官教導團的時候,文強被俘后第一次與王耀武見面,王耀武問文強:‘你與國防部的人很接近,我被俘后,共產黨叫我在電臺上講了幾句,不知南京方面有沒有什么反應?’文強說:‘有反應。蔣介石聽見你的廣播,當場把收音機砸了,罵你是軟骨頭!’”
據說王耀武一聽此言頓時呆若木雞面如土色,水桶也失手掉進了井里。
據文強在《口述自傳》中回憶,他被俘后跟王耀武在山東見面,十幾個人編了一個“高級組”,單獨住在一個院子里,可以隨便活動,自己辦伙食,還自己拿錢做點好飯好菜吃,王耀武負責洗碗筷收拾廚房,文強負責做湖南菜,大家的日子過得十分逍遙——如果沒有那番對話的話,王耀武的心情應該是比較愉快的。
王耀武在被俘后主動在廣播中發表講話,號召其他蔣軍將領起義投誠,難怪老蔣氣得砸收音機,但是我們細想一下,就會發現老蔣其實不應該恨王耀武:因為陳誠的瞎指揮,王耀武的主力部隊在萊蕪被全殲,第二綏靖區副司令長官李仙洲和七十三軍中將軍長韓浚被俘,王耀武困守濟南,根本就沒有多少部隊,吳化文起義后,王耀武的濟南城更是連一個完整建制的師級單位都沒有了。
王耀武在《濟南戰役的回憶》(刊發于全國政協《文史資料選輯》第十八輯)中回憶:“方保安團隊多為地痞、流氓、地主、惡霸、散兵游勇和一部分拉來的壯丁編成,裝備差,待遇低,精神渙散,更不堪一擊。”
王耀武守不住濟南,主要原因有兩個:其一為王耀武想從徐州“剿總”的杜聿明那里要兩個整編師,杜聿明一個團都不肯給;其二為老蔣承諾的援兵和裝備都沒有真正送到。
老蔣痛定思痛,也應該知道濟南失守主要責任不在王耀武而在他自己,就像杜聿明先敗于遼沈,后敗于淮海,老蔣斷了其家屬的撫恤也完全沒有道理:東北蔣軍的實際一把手先是陳誠后是衛立煌,徐州“剿總”的一把手一直是劉峙。杜聿明以“副手”的身份負責實際指揮,有功是別人的,黑鍋也不該由他來背——杜聿明的指揮,東北和淮海的兵團司令、軍長聽了是給他面子,不聽他也沒轍。
王耀武守濟南,本來就沒多少兵;杜聿明先敗于遼沈,再敗于淮海,就是個賣苦力的背鍋俠。
王耀武和杜聿明都敗得有原因,我們翻看三大戰役中相關將領的回憶文章,就會發現有一個名字被多次提起——他雖然沒有參加淮海戰役,但卻似乎到處都有他的影子,這個人就是華中軍政長官公署副長官兼第三兵團司令官張淦。
張淦就是電視劇《特赦1959》中蔡守元的歷史原型,這應該是毫無疑問的:國民黨的將領迷信腦袋不少,但綽號“羅盤將軍”的中將兵團司令,卻只有張淦一人而已。“蔡守元”是中將兵團司令,而且進功德林的時候還帶著羅盤,所以他的歷史原型是誰,那就不用猜了。
張淦并不像電視劇演的那樣搞笑,事實上在淮海戰役期間,老蔣和被圍困的黃維、杜聿明等人,都曾對他“寄予厚望”,也就是指望張淦來救自己。
黃維在《第十二兵團被殲紀要》中回憶:“國防部以整編第八十五師師長吳紹周部(即第八十五軍)編入第十二兵團,可是白崇禧另有打算,把第八十五軍抓在手里,并把它編入第三兵團(張淦兵團),還把這個軍派到廣水、應山方面去了。”
華中“剿總”第三處(作戰處)處長覃戈鳴在《桂系在淮海戰役中的態度及白崇禧“備戰求和”陰謀的幻滅》中、第二兵團第五軍四十五師少將師長郭吉謙在《第四十五師被殲經過》回憶:“張淦兵團,是桂系的‘王牌’,白崇禧的老本,他既然拒絕到蚌埠去指揮,張淦兵團是無論如何也不肯讓蔣介石調去的。蔣介石及其幕僚還是繼續強索張淦兵團,特別是在黃維兵團和杜聿明所率領的各兵團被圍的時候,一再地向華中‘剿總’要張淦兵團,但都被白崇禧拒絕了。第七十、七十四等幾個軍在飛機投毒氣彈的協助下攻擊突圍都失敗了,以后空軍不再來了,援軍張淦兵團也不來了(據查,張淦兵團從來就沒有準備支援過)。”
時任華中“剿總”副總司令兼第十四兵團司令官的宋希濂也在《淮海戰役中蔣介石和白崇禧的傾軋》中也說,黃維被包圍在雙堆集的時候,蔣介石急得如同熱鍋上的螞蟻一樣直蹦亂跳,他當時的可調之兵就只有白崇禧的張淦兵團、胡宗南所屬的幾個軍,和宋希濂所指揮的幾個軍而已。蔣介石想空運胡宗南的第一軍到徐州,胡宗南不樂意,空軍總司令部也說運力不足只好作罷;宋希濂是老蔣的“鷹犬將軍”,接到命令后毫不猶豫讓自己的的第二十、二十八兩個軍立即開武漢集結,準備坐船東下,結果這兩個軍都被白崇禧指令張淦的第三兵團阻攔,經過多方交涉才放行,但那時候黃維兵團已經涼透了。
張淦兵團是桂系最精銳的主力,張淦也是白崇禧的心腹,他跟桂系李白的心思一樣,都是在等淮海戰役老蔣一敗涂地后逼其下野,然后由李取而代之,這一點宋希濂也看得很清楚:“白崇禧取得武漢地盤后,日益圖謀倒蔣,使李宗仁得取而代之。他在軍事上除張淦兵團(共有四個軍)為桂系的基干部隊外,還多方拉攏河南的張軫、魯道源的云南部隊……蔣介石的本錢,只剩下以第一軍為基干的胡宗南集團,以第五軍為基干的邱清泉兵團,以第十八軍為基干的黃維兵團,加上其他一些沒有多大戰斗力的部隊。他希望看到這些部隊的潰滅,更不愿將他已經掌握在手的部隊調去解圍,因為這是同他的企圖相違背的。”
張淦只聽白崇禧的,老蔣的命令對他沒有半點效力,讀者諸君可以試想一下:如果張淦不是在廣西博白縣被俘,而是逃出去后跟隨白崇禧一起逃到臺灣,老蔣一時間不好意思動白崇禧,還能不殺羅盤將軍張淦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