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前,武亦姝憑借對古典詩詞的出色掌握,在《中國詩詞大會》上脫穎而出,成為當之無愧的冠軍。
那時的她剛滿十六歲,站在舞臺上的從容與睿智讓無數觀眾折服,更令觀眾意外的是,擁有如此才情的武亦姝竟然是個理科學霸。
當傳出她報考清華大學的時候,很多人都以為武亦姝會選擇清華大學理工類的熱門專業,中國詩詞大會上的精彩表現也只會是她璀璨人生中的一個小插曲,當時有不少網友還猜測,武亦姝沒準會選擇計算機專業,可事實卻恰恰相反。
武亦姝消失了十年后的現狀:即將去牛津讀博,專業令人唏噓
武亦姝進入清華后并未選擇工科或理科專業,而是堅定地走上了文學研究之路,而在這個推崇“科技改變世界”的時代,文科專業被冠以“就業困難、收入不高”的代名詞。
很多家長從高中就要求孩子選理科,也是避免高考只能選擇文科專業,導致就業艱難,可武亦姝高中學了理,大學卻義無反顧的選了文,這一舉動在當年也是備受爭議。
有人惋惜她“浪費”了自己的數理天賦,認為以她的能力,完全可以在科技領域取得重大成就;也有人質疑文學研究的價值,擔憂她未來的職業發展。
而自從《中國詩詞大會》上的大放異彩之后,武亦姝也再未主動進入公眾視野,一轉眼十年的時間過去了,消失在大眾視野十年之久的“才女”武亦姝,再次傳出消息,也成功打臉了那些曾經的質疑聲。
武亦姝做了一個很多人都不敢相信的決定,從清華大學畢業后的她,即將前往牛津大學攻讀文學學位,專業曝光后更令人唏噓——文學博士,事實證明,武亦姝這10年來的沉淀,傾注的都是她對文學最真摯的熱愛。
人生的意義不僅在于外在成就,更在于對內心熱愛的忠誠。武亦姝的選擇并非沖動之舉,從詩詞大會到清華文學專業,再到牛津文學博士,她走的是一條一以貫之的道路,這種堅守在浮躁的時代尤為珍貴。
每個學科都有其獨特價值,熱愛并不等同于盲目的追逐
對于普通家庭來說,一提到文科和理科的差距,第一時間想到的就是理工科專業的就業前景和薪資水平,都普遍優于人文社科,這也直接導致了越來越多的學生選擇理科,即便他們之中有一部分人不喜歡、甚至根本不擅長理科。
而在這樣的背景下,武亦姝的每一次選擇都格外勇敢,無論是選擇清華大學的文學,還是選擇攻讀牛津文學博士學位,這一路走來光靠熱愛還遠遠不夠,除了家庭的支持,也少不了武亦姝個人的努力和堅持。
一個只有科學家和工程師的社會是不完整的,一個只有詩人和哲學家的社會也難以進步,每個學科都有其獨特價值,即便是被認為“性價比”不高的文科專業,其培養的批判思維、審美能力和文化素養同樣是社會發展不可或缺的元素。
武亦姝對文學多年如一日的熱愛令人唏噓,更令人敬佩,當然,這并不意味著每個人都應該不顧現實去追求所謂的“夢想”。理想的選擇應當是在認清自身條件和社會現實的基礎上,找到熱愛與能力的最佳結合點。
期待武亦姝在牛津的學術之路能夠順利,也希望社會能夠給予各行各業的年輕人更多理解和包容,每個人都有權利選擇自己熱愛的道路,并在其中實現自我價值,這才是教育的真諦。
今日話題:你如何看待這件事呢?
(所有圖片均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