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智遠 | ID:Z201440
這事一碰就炸:
里面有私德、倫理、法律,還有小圈子文化、跨國背景……甚至信息稍微偏一點,就容易激發強烈的情緒反應。
聊著聊著,一個朋友突然冒出一句:我們這一代人,正處在精神世界劇烈變遷的年代;我聽了以后愣了一下,覺得,說得特別準。
大連工業大學女生,本來算不上什么大新聞,可它就像一顆石子掉進湖里,漣漪越蕩越大,最后,竟然演變成一場跨國輿論風暴。
我不打算評論道德、法律層面的內容,所以,想從市場營銷、廣告傳播角度,來解析下事件背后的傳播邏輯。
01
一開始這件事情的傳播路徑挺簡單:烏克蘭那邊的一個電競選手Zeus(原名 Daniil Teslenko),在自己小圈子里發了幾張私密照片。
圈子不大,但有圖、有瓜、有外國人、還有大學生,這幾個關鍵詞一湊齊,就足夠讓人「扒皮」了。
然后呢?有人截圖、翻譯,上傳到微博、貼吧、B站評論區……就這樣一步步從一個小眾圈子,走向大眾視野。
這不是偶然,是社交媒體平臺本身的設計邏輯在推動。
現在各大社交平臺都有自己的算法系統,它的核心任務不是幫你看到「最重要的信息」,而是讓你盡可能地多看、多點、多互動。
所以,什么樣的內容最容易被推上熱搜呢?
我總結下來主要有三類:八卦、小道消息;有沖突、有反差;帶標簽、能激發情緒的內容。
像女大學生、外國男人、電競圈這些標簽,幾乎就是熱搜體質。而大連這個事件剛好全占了。
哪怕它最開始只是在一個微信群里傳了一下,只要有一個節點被引爆,平臺就會自動識別為“高熱度內容”,開始放大推送。
這不是誰刻意策劃的,也不是人在推,是機器在推。
很多人會說:我沒轉發、沒評論,只是看了一眼;但你知道嗎?刷視頻的時,多停留幾秒,就已經被算作一次有效曝光了。
更別說你要評論一句「這女的真不檢點」,或者轉發個截圖,甚至只是搜一下當事人的名字,這些行為都在給平臺釋放一個信號:這條內容有價值,繼續推。
你看,我們每個人其實在無意中都成了這場傳播風暴的一部分。
因此,這次事件背后有兩個關鍵機制在起作用:一叫做算法推薦,不是所有內容都能火,但情緒強的內容一定火;二,我們自己在圍觀的過程中完成了二次傳播。
那這對品牌和營銷從業者來說意味著什么?
一旦出現負面輿情,要搶黃金響應窗口期,通常時間不超過48小時,如果你錯過了,平臺算法可能已經把這件事推到了全網。
這也是為什么很多公關公司都會建議客戶要設專人監控關鍵詞,要第一時間判斷是否需要回應,回應要簡潔、要有共情、要能阻斷誤解等等。
否則就像這次大連工業大學一樣,一開始沒有發聲,等事情鬧大了再通報,效果就差很多。
但問題是,就算你后來發了通報,情況也已經變了,因為輿論早就不在討論一個事件了,是在表達情緒,非常強烈對立的情緒。
02
這種情緒到底怎么形成的?從品牌管理的角度看,又怎么反過來影響品牌聲譽的呢?
我們知道,人的大腦天生有立場。莎士比亞說過一句話:「There are a thousand Hamlets in a thousand people's eyes」(一千個觀眾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
這句話放在今天的社交媒體上特別適用,當一個事件傳開之后,很快就會進入一個特別階段:吃瓜群眾開始站隊。
人們要快速判斷:這個人好還是壞?這件事對還是錯?
這是一個認知歸類的過程,也可以說理性思考的一部分;但在情緒主導的傳播環境下,這個過程往往發生得非常快,甚至還沒等事實出來,大家就已經選好邊了。
比如:
有人看到她跟一個外國已婚男人交往的照片,第一反應:她是不是背叛了男朋友?是不是崇洋媚外?是不是給學校丟臉了?
另一邊的人則會說:別人隱私,憑什么被拿出來調侃?這不是性別歧視嗎?種族偏見嗎?還有人問:你憑什么把人家視頻發到群里去?
你會發現,大家已經不再講道理了,更多在比誰立場更強硬、誰情緒更激烈;誰越極端,就越容易被看見;而一旦被看見,又進一步推動情緒升溫。
這就形成了一個很典型的循環:情緒越極端,傳播越廣;傳播越廣,情緒越極端;最終的結果,整個輿論場變成各種陣營之間的互相攻擊,中間的聲音幾乎聽不到。
這時,如果你是一個品牌或機構,想出來說話,會發現已經很難控制輿論走向了,因為你面對一群已經帶著立場和情緒的圍觀者。
他們不聽你怎么解釋,是來找有沒有支持自己觀點的新證據,所以在這個時候,你想回應,其實已經晚了。
那如果從品牌傳播角度出發,面臨最大挑戰是什么?
我認為是:應對情緒。你可以發通報、可以做調查、可以說流程沒問題,但在情緒高漲時,這些信息往往沒人看、沒人信;甚至你說得越多,越容易被斷章取義、被誤解、被攻擊。
這也是,為什么很多品牌在輿情爆發時,24小時內就急著回應,結果反而陷入反噬的原因之一。
這也是,為什么現在很多公關公司都會建議客戶:要提前識別情緒信號、要在情緒升溫前做出反應,不要等到輿論徹底失控再去滅火,因為到了那時,火已經不是你撲得滅的了。
03
國內傳播會進一步加速信息流轉,然后影響到國外社交媒體網友關注, 這就帶來一個新問題:
當品牌或機構卷入跨國傳播時,文化差異往往會放大誤解,甚至把原本的小事變成一場公關災難。那這種情況下,有沒有辦法提前識別由文化理解差異,帶來的沖突?有沒有什么營銷策略可以化解它們?
我覺得是有的。
關鍵在于,要理解「語境」和「平臺規則」的差異。
這次事件里有一個關鍵詞,是Zeus說的一句話:「China girl is easy」。中文翻譯過來,這句話聽起來是:“中國女孩很容易上手”
在國內社交平臺上,這句話一出現,立刻就被解讀為種族歧視、性別歧視,很多網友直接開罵。
如果你去問烏克蘭本地人,或者熟悉電競圈文化的網友,他們會告訴你:在那個語境下,這是句調侃,甚至帶點“玩梗”性質的玩笑(AI說的,不是我的立場)。
換句話說,Zeus根本沒意識到,這句話在中國語境中的殺傷力有多大,這就是典型的「翻譯偏差」帶來的誤解。
很多品牌做海外推廣時,也經常踩這個坑:
一句在國內聽著挺酷的廣告詞,翻譯過去就成了冒犯;一段自認為很幽默的短視頻,在另一個國家卻被批“價值觀有問題”。
所以你看,語言本身會出現「語境錯位」。
除了語言之外,還有一個容易被忽視的地方:不同平臺的文化氛圍和規則也完全不同
Reddit上的用戶習慣了比較開放、直接甚至略帶諷刺的表達方式,很多話他們自己知道是“玩梗”,不會太當真。
但在微博、B站這種更注重公共表達規范的平臺,同樣的內容會被當成正式表態,甚至被截圖、斷章取義、反復傳播。
這也提醒我們一個現實:同一個內容在不同平臺上傳播,它的“社會意義”完全不同。
品牌如果不懂這一點,就很容易陷入被動。那從品牌傳播的角度來看,面對這種跨文化傳播的風險,能不能提前預判呢?
可以。建議在做任何對外溝通前,先問清楚幾個問題:
這句話在目標市場會不會有歧義?這個表情包在別的文化中是不是帶有負面含義?這個梗只有當地人懂,還是容易被誤解?
你可以用AI輔助判斷,也可以找一些本地顧問聊一聊,確保表達不會在翻譯過程中走樣。像一些大品牌在發布全球廣告前,都會專門安排一輪“文化審查”,避免出現類似問題。
再進一步,如果你的品牌真的要參與跨國傳播,那就必須有一個真正的「本地化團隊」;不只是翻譯文字,更要理解當地的價值觀、道德標準、輿論習慣。
所以同樣一個事件,你不能用一套話術打遍全球。
回到大連工業大學這件事,我們可以看到:校方一開始沒有意識到這是一個“跨國事件”,也沒有配備足夠的本地化溝通能力。
結果導致輿情不僅在國外發酵,還反過來影響了學校在國外的形象。
這個問題講到這里,我想你也看出來了:文化沖突是跨國傳播中必然會出現的現象。品牌要學會用策略去理解和應對它,否則,一句無心之言,會演變成一場公關危機。
04
智遠認為,這次事件也讓大連工業大學的聲譽面臨一次不小的挑戰。
作為一所高校,原本形象更多是建立在教學成果、學科建設之上。但這一次,名字卻頻繁出現在熱搜上,那未來,學校或者類似機構,要怎么去挽回公眾的信任呢?
智遠斗膽說三點:
一,口碑和法律倫理怎么衡量。這次事件中,學校最終對涉事學生做出了開除處分,從校規、從管理流程來看是合規的,甚至未來如果學生提起訴訟,學校也未必會輸。
但如果這位學生真起訴,并且在法律層面被認定“處分不當”呢?那學校不僅要面對輿論反噬,還要承擔“程序正義”之外的公眾信任危機。
反過來講,即使學校贏了官司,在法律和規則層面都站得住腳,但口碑已經丟了,公眾的情緒也已經站隊了,這時候,法律上的“正確”,并不能彌補品牌上的“損失”。
所以,這個結論我不好下。只提供一個視角,你可以來思考一下,當制度沒錯,但情緒失控時,機構是不是要思考下,新時代道德與法律的邊界在哪?
第二,行動跟進:讓公眾看到你在做什么。
比如可以這樣說:我們注意到近期網上有關我校學生的討論,學校已啟動調查程序,并將本著人文關懷與實事求是的原則妥善處理。
這句話雖然沒下結論,但它釋放了一個信號:我們在聽,在做,這是真正的信任重建邏輯。
至于最終結果,都只是一個階段性節點。真正重要的,是這個過程中,學校有沒有展現出一個值得信賴的“態度”與“機制”。
第三個,價值重申。事情處理清楚后,機構要重新講清楚你是誰、相信什么價值觀,這是從“滅火”到“立信”的關鍵一步。
學校可以順勢推出關于“學生隱私保護機制”、“校園輿情響應流程”或“心理健康支持體系”的說明,讓大家看到:這是一次系統的反思和提升。
所以,危機不是終點,而是一個新的起點,至于未來大連工業大學會走向哪里,我們還不知道,但有一點可以肯定:光靠一份通報是不夠的。
最后想提醒一句:
希望男生、女生都能提高警惕,保護好隱私,別瞎拍照,也別隨便讓人拍,指不定哪天被發到群里、PPT里還配上字幕加特效,就成了別人吃瓜的語料。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