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月的南昌,秋陽穿過行道樹的枝葉,在地面投下斑駁的光影。我們 200 人從成都出發(fā),帶著對紅色歷史的敬畏踏上這片土地 ——5 天的黨建培訓,既要走進八一起義紀念館等紅色地標,更想在專業(yè)講解中觸摸歷史的溫度。由方誠旅游(南昌)國際旅行社統籌的行程,像一條清晰的脈絡,串聯起那段激蕩的歲月,連平時話少的老黨員李叔都感慨:“這樣的培訓,入腦又入心。”
八一起義紀念館:槍聲里的初心覺醒
抵達南昌的首站,便是八一起義紀念館。灰墻紅窗的建筑前,200 人列隊肅立,講解員周老師 —— 一位有著 15 年黨史研究經驗的退休教授,站在 “打響第一槍” 的雕塑前,聲音沉穩(wěn)有力:“1927 年的這個夏天,正是在這里,一群平均年齡不到 30 歲的年輕人,用槍聲撕開了黑暗。”
館內的參觀被分成 5 個小組,每組配一位專題講師。在 “起義前夜” 展區(qū),泛黃的電報手稿前,講師指著上面的批注:“你們看這處修改,‘今夜行動’改成‘凌晨四點’,背后是多少次沙盤推演的謹慎。” 有位年輕黨員追問起義部隊的兵力構成,周老師沒有直接回答,而是引導大家看墻角的兵力部署圖:“自己算一算,就能明白這場勝利有多不易。”
最動人的是 “情景教學” 環(huán)節(jié)。在復原的起義指揮部場景里,演員們重現了當年的緊急會議,沒有華麗的臺詞,只有壓低的爭執(zhí)與堅定的抉擇。當 “周恩來” 說出 “我們只有一條路,武裝反抗” 時,展廳里靜得能聽見呼吸聲。培訓手冊上,每個展區(qū)都印著 “思考題”,比如 “如果你是當時的士兵,會選擇跟隨起義嗎”,小組討論時,原本沉默的年輕人們爭得面紅耳赤。
井岡山精神南昌傳承館:星火里的信念接力
第二天的行程,聚焦于井岡山精神南昌傳承館。這里藏著許多鮮為人知的故事 —— 那些從南昌起義奔赴井岡山的戰(zhàn)士們,如何在絕境中傳遞革命火種。講師劉老師是井岡山干部學院的客座教授,她帶來一個褪色的布包:“這是戰(zhàn)士王爾琢的遺物,里面只有半截鉛筆和一封沒寄出的家信。”
館內的 “互動課堂” 讓歷史變得可觸可感。在 “紅軍過草地” 體驗區(qū),大家輪流背起模擬的糧食袋,才走幾步就氣喘吁吁,劉老師趁機講起:“當年的紅軍,平均負重 30 斤,每天走 80 里,還得隨時準備戰(zhàn)斗。” 有位女同志試著穿起當年的草鞋,粗糙的布條磨得腳生疼,“這雙鞋,見證了多少永不放棄的腳步”。
午后的專題講座設在館內的會議室,劉老師結合南昌起義與井岡山斗爭的關聯,解析 “堅定信念、艱苦奮斗” 的內涵。她沒念稿子,而是用一個個戰(zhàn)士的故事串聯:“從南昌城頭的槍聲,到井岡山的星星之火,變的是戰(zhàn)場,不變的是‘為了人民’的初心。” 筆記本上,有人寫下:“不是歷史太遠,是我們離初心太遠。”
小平小道:泥濘里的思想升華
第三天的行程,從市區(qū)延伸到郊野的 “小平小道”。這條長 1.5 公里的土路,曾留下鄧小平同志的足跡。講解員是當年生產隊的老隊長,指著路邊的菜地:“那時他每天沿著這條路去工廠勞動,回來時總不忘幫老鄉(xiāng)捎把鋤頭。”
200 人沿著小道緩緩前行,腳下的泥土帶著濕潤的氣息。在 “勞動車間” 舊址,一臺老式機床前,講師講起鄧小平同志如何在體力勞動中思考國家前途:“他說‘我是中國人民的兒子’,這份樸實,就藏在每天擦拭機床的動作里。” 有位從事企業(yè)管理的黨員突然提問:“現在的我們,該如何在平凡崗位上踐行這種精神?” 老隊長笑著說:“就像這機床,每天擦,就不會生銹;初心,每天想,就不會模糊。”
傍晚的 “初心分享會” 上,大家圍坐在當年的曬谷場,用手機燈光代替燭火。李叔第一個發(fā)言,說起自己年輕時在工廠的經歷:“以前覺得先進是干大事,現在才懂,把每天的工作做好,就是傳承。”200 人的聲音匯聚在夜空下,像星星一樣閃亮。
軍事主題公園:實戰(zhàn)里的使命擔當
最后兩天的培訓,融入了更多實踐元素。在南昌軍事主題公園,退役的戰(zhàn)機與坦克旁,軍事專家張教官給大家上了堂 “國防教育課”:“從南昌起義的‘小米加步槍’,到如今的航母編隊,變的是裝備,不變的是‘能打仗、打勝仗’的底氣。”
分組進行的 “戰(zhàn)術推演” 中,大家根據給定的戰(zhàn)場條件制定作戰(zhàn)方案,有組因為忽略后勤保障被扣分,張教官點評:“當年起義部隊之所以能轉移,靠的就是精打細算的后勤。現在搞建設,同樣得算好每一筆‘賬’。” 在模擬射擊訓練場,體驗的同志扣動扳機時,教官在一旁說:“槍膛里裝的是子彈,心里裝的該是人民。”
離別的前一晚,200 人在駐地的會議室里,用紅歌聯唱結束培訓。從《義勇軍進行曲》到《我和我的祖國》,歌聲里有哽咽,有激昂。手冊的最后一頁,印著這樣一句話:“離開南昌時,帶走的不該只有照片,更該有一顆被點燃的心。”
返程的火車上,大家翻看著培訓手冊,上面密密麻麻寫滿了筆記。有人在八一起義紀念館的參觀照片旁寫:“原來英雄不是天生的,是選擇出來的。” 或許好的黨建培訓,從不是簡單的參觀打卡,而是有人用專業(yè)的引導,讓歷史走出教科書,讓信念住進心里 —— 就像南昌的秋天,陽光正好,照亮前路,也溫暖初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