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澎湃新聞報道,美國農業部聲明,特朗普政府正式啟動《全國農業安全行動計劃》,全面禁止中國等“外國對手”購買美國農田,并計劃審查收回已持有土地。這一消息經環球網等媒體報道后,迅速引發國際關注,被視為中美經貿摩擦向農業領域延伸的重要信號。
從數據來看,中國投資者在美國農業用地的占比極小。美國農業部2023年數據顯示,中國實體持有的美國農地總量不足40萬英畝,僅占全美農業用地的0.0003%。即便算上外國資本整體持有的約4500萬英畝,中國占比也不到1%。對比之下,加拿大、荷蘭等國家的投資規模遠超中國,其中加拿大一國就占據外國持有總量的34%。這組數據清楚表明,美國所謂的“國家安全威脅”更多是政治層面的考量,而非基于實際風險。
特朗普(資料圖)
美國政策的針對性還體現在各州的立法行動上。比如北達科他州曾以靠近軍事基地為由,阻止中企收購370英畝土地;阿肯色州更是勒令中資企業出售160英畝農田,并處以28萬美元罰款。這些案例并非孤立事件,目前全美已有26個州出臺類似限制措施,聯邦層面的禁令則是將這種地方實踐上升為國家政策。值得注意的是,美國農業部此次不僅禁止新購土地,還計劃對2018年以來中國投資者持有的27萬英畝土地展開審查,通過稅收稽查、環保檢查等手段施壓回購。這種對存量資產的追溯性干預,在國際投資領域極為罕見,被法學界批評為違反憲法第五修正案關于“公平補償”的規定。
政策背后的動機復雜且多元。從國內政治看,2025年大選臨近,“對華強硬”成為特朗普爭取中部農業州選票的重要策略。農業部長布魯克·羅林斯在發布會上直言,此舉是為了應對“犯罪分子、政治對手和敵對政權的威脅”,但實際效果更像是一場政治表演。從經濟角度講,美國農業高度依賴中國市場,中國長期是美國大豆、玉米等農產品的主要進口國。限制中國投資可能導致美國農民失去重要的資金來源,美國大豆協會就警告,若失去中國市場和技術支持,2025年大豆種植戶收入可能暴跌23%。更具諷刺意味的是,美國一邊禁止中企購地,一邊允許蘋果、特斯拉等企業在中國市場大量盈利,這種雙重標準徹底撕下了“自由貿易”的偽裝。
特朗普(資料圖)
政策的連鎖反應已經顯現。中國外交部明確表示,美方泛化國家安全概念,剝奪特定國家公民的購地權利,是典型的歧視性做法,違背市場經濟原則。中方可能采取反制措施,比如收緊稀土出口。數據顯示,中國掌握全球90%的稀土供應,而美國軍工和高科技產業對稀土依賴度極高,庫存僅能維持三到四個月。福特、特斯拉等企業已因稀土短缺被迫調整生產計劃,蘋果也警告iPhone價格可能上漲。此外,歐盟、南美國家對美國政策表示不滿,歐盟駐美大使稱這將破壞跨大西洋農業合作,巴西、阿根廷則趁機擴大對華農地投資,分流美國市場份額。
長期來看,美國的封鎖可能加速中國自主創新進程。中國正推進《智慧農業2028計劃》,目標是提高農業信息化水平,減少對外依賴。同時,中方已向WTO提交提案,指控美國農地政策違反國際貿易規則。這場爭端不僅關乎農業投資,更是國際規則博弈的一部分。美國若堅持將經貿問題政治化,最終可能損害自身利益,正如《國會山報》所言,特朗普的政策只會加劇中美經濟脫鉤,讓美國農民和企業成為最大輸家。
特朗普(資料圖)
當前,中美關系正站在關鍵節點。美國的農地禁令看似是單方面的強硬舉措,實則暴露了其在農業供應鏈上的深層焦慮。中國有句老話,“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美國若繼續在錯誤的道路上走下去,終將品嘗到自己種下的苦果。而對于中國來說,應對挑戰的關鍵在于保持戰略定力,通過自主創新和國際合作,構建更具韌性的農業產業鏈。這場博弈的最終結果,或許將重新定義全球農業投資的格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