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人民網-山東頻道
“以前鄰里碰面連招呼都不打,現在大伙常聚在一起,帶孩子參加親子活動,就像一家人一樣!”談及社區變化,順和社區居民李大姐滿臉笑意。曾經,這里鄰里陌生、公共空間冷清,如今,一場場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一項項貼心的網格服務,讓社區煥發勃勃生機,成為居民心中溫暖的家園。
臨沭街道順和社區創新探索“網格化+文化”治理模式,激活社區發展新動能。網格黨支部發揮戰斗堡壘作用,化身文化陣地“橋頭堡”,94名在職黨員主動認領“網格文化責任田”,積極組織各類文化活動。睦鄰文化節期間,小區廣場熱鬧非凡,精彩的歌舞表演、趣味橫生的游戲接連登場,鄰里們紛紛組隊參與,歡聲笑語回蕩在社區上空;紅色觀影活動結束后,居民圍坐在一起,分享觀影感悟,紅色精神在交流中得以傳承。黨員還聯合雙報到單位組建志愿隊,開設46場非遺課堂,邀請柳編、泥塑等非遺傳承人現場教學。居民們在傳承人指導下專注編織、精心塑造,一件件手工作品不僅裝點了家居,更承載著傳統文化的魅力。
此外,社區還將治理與文化建設深度融合,“網格議事會”制定的《文明公約》,將“輪胎花壇共管”“高考降噪”等內容納入其中,每年開展“積分之星”“社區好鄰居”評選活動,樹立文明榜樣。10支黨員服務隊、“鄰里幫幫團”等志愿服務隊伍積極行動,累計開展150余次服務,“共享工具角”“共享菜園”實行居民積分認領管理制,充分調動了居民參與社區治理的積極性。
順和社區黨總支書記吳廣敬感慨道:“文化活動就像粘合劑,把居民的心緊緊連在一起?!比缃竦捻樅蜕鐓^,通過資源共籌建立起涵蓋園藝、維修、教育等領域的120人“能人庫”,孵化出象棋、書畫等6個社會組織,“共享工具墻”“技能交換角”實現了居民間的互助循環;在空間共治方面,輪胎花壇“輪值園長制”、共享菜園星級評定制度,讓公共空間充滿生機與活力;成果共享機制下,社區每年投入經費升級陣地,鼓勵受益居民轉化為服務提供者,成功實現從“陌鄰”到“親鄰”的轉變。
文化的浸潤讓社區面貌煥然一新?!耙郧吧鐓^冷冷清清,現在活動一個接一個,連快遞小哥都成了社區志愿者!”居民張大爺的點贊道出了眾多居民的心聲。4處“沂蒙小蜜蜂”驛站吸引快遞員認領“微心愿”、參與志愿活動,促進了新就業群體融入社區大家庭。共享故事會上,居民們分享生活點滴,聯動書店、景區提供的優惠券作為獎品,讓大家收獲滿滿。居民捐贈的300冊圖書、15件健身器材,在“共享”中發揮出更大價值。
文化活動不僅豐富了居民的精神生活,更激發了大家參與社區治理的熱情。從曾經的陌生疏離到如今的和諧融洽,順和社區用文化與網格編織出幸福生活的新篇章。
臨沭街道辦事處副主任高楊表示:“順和社區的實踐是街道文化社區建設的縮影。我們以文化為魂,以網格為基,推動各社區因地制宜開展特色文化活動,將文化融入社區治理的每一個環節。未來,街道將繼續深化‘網格化+文化’治理模式,整合資源、創新形式,讓文化成為社區發展的內生動力,不斷提升居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和歸屬感,打造更多有溫度、有活力的文化社區,書寫基層治理的嶄新篇章?!保ㄍ鯇帲?/p>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