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普通的餐館老板,因為發布了一道"蛤蟆湯"的菜品照片,竟然收到45萬元的天價罰單!近日,山東臨沂這起執法爭議事件沖上熱搜后,當地通報撤銷處罰并停職5名執法人員。但當我們追問:為何如此荒誕的處罰能一路綠燈開出?又為何總要等到輿論沸騰才糾錯?這背后暴露的基層執法亂象,值得我們深思。
##當家常菜遇上"違法廣告"
蛤蟆湯,在臨沂當地本是一道尋常菜品。餐館老板張云拍攝的短視頻中,既沒有夸大功效的廣告詞,也沒有虛假宣傳的痕跡。對比那些明目張膽宣稱"三天美白""七日瘦身"的微商廣告,或是用特效鏡頭營造"買家秀"的直播帶貨,這道樸實的地方菜竟被定性為"違法廣告",實在令人啼笑皆非。
更諷刺的是,同樣在餐飲行業,某連鎖火鍋店用合成肉冒充牛肉卷只被罰款2萬元,某網紅餐廳使用過期食材僅被罰5萬元。這些真正危害消費者健康的違法行為,處罰力度竟不及一碗湯的十分之一。這種執法尺度的嚴重失衡,不禁讓人懷疑:某些基層執法人員是否真正理解法律本意?
##程序漏洞背后的權力任性
調查組通報直指兩大核心問題:證據不足和程序違法。執法人員僅憑一段視頻就定性為違法廣告,既沒有核實菜品真實性,也沒有評估社會危害性。更荒唐的是,在當事人依法申請聽證時,監管部門竟直接跳過這個關鍵環節。
這種"重實體、輕程序"的執法思維并非個案。從"拍黃瓜被罰5000元"到"賣5斤芹菜被罰6.6萬",近年來類似的任性執法屢見不鮮。某些基層部門把行政處罰當作創收手段,把執法程序視為走過場,直到輿論發酵才慌忙糾錯。這種"媒體治國"的怪圈,暴露出的是法治思維的嚴重缺失。
##重建信任需要刮骨療毒
撤銷處罰只是第一步。餐館停業數月的損失、顧客流失帶來的經營困境,這些實實在在的傷害需要制度性補償。更關鍵的是,要從根本上改變"處罰指標化""運動式執法"的積弊。
執法者應當明白:法律不是罰款的工具,而是維護公平的準繩。每一次隨意揮舞的處罰大棒,都在透支政府公信力;每一起糾錯的輿論事件,都在提醒我們:基層執法規范化建設仍任重道遠。只有當權力真正被關進制度的籠子,老百姓才不會在每個日常經營行為中都戰戰兢兢。
這碗"蛤蟆湯"照出的執法亂象,不該只成為又一輪網絡狂歡的談資。它更像一面鏡子,照見我們離"嚴格規范公正文明執法"的目標還有多遠。法治進步的標志,從來不是出了多少奇葩案例,而是這些案例能否推動制度層面的深層變革。
作者聲明:作品含AI生成內容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