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WTT美國大滿貫賽事的落幕,又一大乒乓盛事結束了,而這次比賽成就了一些人,但是也暴露了一部分人的不足。
有人總結出來了此次美國大滿貫賽中的3個贏家和3個輸家,而且孫穎莎和王楚欽也都在其中,但卻不全是贏家。
那么他們誰成為了此次比賽的輸家呢,其他幾位又都是誰呢?
賽事結束后,國乒按慣例準備拍攝全家福,然而主辦方以“拆臺在即”為由,工作人員態度生硬地多次催促離場,但國乒隊員們不卑不亢,堅持完成合影流程。
鏡頭中王勵勤笑著祝賀王楚欽,領導主動與表現亮眼的陳熠握手,孫穎莎和王曼昱雖在女單早早出局,但作為女雙亞軍,表情輕松自然,隊員們互相謙讓C位,展現出團隊的和諧與凝聚力。
合影中男單冠軍王楚欽和表現出色的蒯曼占據C位,體現了對當下成績的肯定和對新生代的培養。
孫穎莎因單打失利站位稍偏,何卓佳暖心拉住準備上前蹲舉隊旗的她,自己承擔這一任務,細節處盡顯隊友間的默契與關懷。
我認為這張合影不僅是對賽事的總結,更是國乒團隊精神的縮影,無論成績如何,大家始終是一個整體。
合影環節雖遭遇主辦方催促,但國乒隊員們用堅持和默契完成了這一儀式,展現出強大的團隊凝聚力。
站位的安排既是對成績的認可也是對未來的期許,體現了國乒“能者上”的競爭機制。
在外界環境并不友好的情況下,國乒依然保持團結,這種精神遠比站位本身更重要,它是隊伍在賽場上奮勇拼搏的動力源泉。
那么都有誰在此次比賽中收獲最大呢?
30歲的朱雨玲成為本次比賽最大贏家,在代表中國澳門隊出戰的首個大滿貫賽事中,上演了一場震撼乒壇的“重生之戰”。
從1/8決賽3-1淘汰世界第二王曼昱,到半決賽4-2力克老對手伊藤美誠,再到決賽面對新生代陳熠時先丟兩局卻連扳四局逆轉奪冠,她的每一場勝利都充滿含金量。
尤其決賽中面對陳熠前兩局的凌厲攻勢,朱雨玲憑借豐富的戰術經驗和超乎常人的心理韌性,用落點變化消耗對手體力,最終以4-2完成逆轉。
2020年因甲狀腺癌暫別賽場的她,在治療期間完成博士學業、投身科研事業,卻始終放不下對乒乓球的熱愛。
朱雨玲的奪冠,為所有經歷低谷的運動員照亮了前行的路,只要心懷熱愛,任何時候都能重啟傳奇。
當國乒男單首輪四人出局、僅剩王楚欽、林詩棟和向鵬三人時,所有人都知道這場硬仗需要有人站出來。
而王楚欽用連續五場勝利給出了最有力的回應,1/4決賽逆轉達科?約奇克,半決賽決勝局險勝法國新星勒布倫,決賽面對老對手張本智和更是以4-0橫掃,展現出碾壓級的統治力。
尤其是決賽中,他精準控制前三板,讓依賴速度的張本智和完全陷入被動,四局比分11-3、11-6、12-10、11-8,每一分都彰顯著世界頂級選手的戰術素養。
從混雙搭檔到男單獨當一面,他正逐漸接過馬龍、樊振東的接力棒,成為國乒男單新的“扛旗者”。
在男雙決賽中,世界排名第15位的韓國組合林仲勛/安宰賢,以3-1逆轉世界第一法國勒布倫兄弟,奪得職業生涯首個大滿貫冠軍。
這場勝利堪稱“以柔克剛”的經典戰役,首局11-4告負后他們迅速調整戰術,利用落點變化限制對手的暴力進攻,次局在10-6落后時連救5個局點逆轉,此后越戰越勇連下兩城鎖定勝局。
這是韓國男雙時隔三年再度在大滿貫賽事中奪冠,更是對歐洲男雙統治地位的一次有力沖擊。
勒布倫兄弟憑借力量與速度的結合風靡乒壇,但韓國組合用扎實的臺內技術和默契配合證明,乒乓球并非單純的力量對抗。
那么又有哪幾位在此次比賽中暴露了自己的不足呢?
作為女單頭號種子和世界第一,孫穎莎在1/8決賽爆冷1-3負于隊友陳熠,成為本屆賽事最大冷門之一。
比賽中她的正手進攻失誤率高達30%,關鍵分處理明顯猶豫,與平時賽場上的果斷判若兩人。
盡管在女雙項目中搭檔王曼昱獲得亞軍,但單打早早出局,仍是她職業生涯中少見的低谷。
更引發討論的是賽后合影站位,當王楚欽、蒯曼等新生代占據C位時,孫穎莎的“靠邊站”被部分球迷解讀為團隊對她的冷落。
但冷靜分析,這更多是對當下成績的客觀反映,陳熠作為黑馬闖入決賽,蒯曼拿下兩冠,她們的亮眼表現理應獲得更多關注。
對孫穎莎而言,這次失利或許是一次難得的警醒,當外界將她視為必勝選手時,如何調整心態、化解壓力,將成為未來能否突破瓶頸的關鍵。
曾經的“世乒賽單打亞軍”王曼昱,在本次賽事中同樣表現低迷,女單1/8決賽1-3負于朱雨玲,女雙搭檔孫穎莎獲得亞軍,兩項單打均未進入四強。
比賽中她的標志性反手擰拉威脅大減,正反手銜接速度明顯變慢,被對手針對性地壓制正手位。
王曼昱的困境,折射出國乒女隊新老交替期的挑戰,隨著陳夢逐漸淡出,孫穎莎、王曼昱被寄予厚望,但兩人在本次賽事中雙雙折戟,給教練組敲響了警鐘。
如何幫助她們調整狀態、避免傷病,同時給新生代如陳熠、蒯曼更多成長空間,將是接下來的重要課題。
對于王曼昱個人而言,或許需要暫時放下“主力包袱”,像朱雨玲那樣,以更輕松的心態去享受比賽,才能重新找回賽場上的霸氣。
而作為日本乒壇寄予厚望的“08后新星”,16歲的張本美和在本次賽事中早早淘汰,在女單1/8決賽出局。
這位曾在青少年賽場所向披靡的天才少女,面對成年組的高強度對抗,暴露出力量不足、戰術單一的問題,對手通過發球限制她的前三板搶攻,迫使她陷入相持球,而這正是她的薄弱環節。
張本美和的失利是所有年輕選手成長的必經之路,日本乒協此前對她的“拔苗助長”式培養,讓她過早暴露在國際賽場的聚光燈下,而技術儲備和心理建設尚未完全成熟。
但換個角度看,這次挫折未必是壞事,它讓張本美和清楚認識到自己的不足,也讓日本隊意識到,培養新星需要更系統的規劃。
一場比賽并不能代表全部,一場失敗也不能否定一個運動員的職業生涯,希望他們能夠在失敗中成長。
只有這樣他們才能夠在未來的比賽中表現的更加完美,取得更好的成績。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