咽喉包括咽與喉兩個部分。
《黃帝內經·靈樞·憂恚無言篇》中說:“咽喉者,水谷之道也;喉嚨者,氣之所以上下者也?!?/p>
《重樓玉鑰》則說:“咽者胃之系,喉者肺氣之所通?!狈g成白話文,就是:“咽是連接胃的部位,喉是肺氣流通的通道。”
這句話簡明地指出了咽和喉的不同生理連接與功能:咽與消化系統的胃相關聯,而喉則與呼吸系統的肺氣運行相通,體現了中醫對咽喉部位與臟腑聯系的認識。咽是食物上下的通道,咽是走兩邊的。喉是走中間的,它是氣上下的通道。咽喉作為人體呼吸與消化的要塞,是十條經絡循行匯聚之處。
中醫認為,咽喉的健康與十條經絡的氣血運行密切相關,每條經絡的功能失調都會引發特定的咽喉病癥,其病機病因各有不同。
第一條肝經:咽喉深層的“濡養通道”。
肝經循行于喉嚨后部,中醫稱其
肝經為“厥陰”,寓意位置最深。它從喉嚨后部深入“頏顙”(即鼻咽部),直接連通腦部,腦子上的血液都是從肝經這里上去的,是腦部氣血供應的重要路徑。如果肝經氣血不暢,咽喉后部會因失于濡養而出現特別干燥的感覺,同時伴隨口苦、口干、兩脅脹痛不舒、煩躁易怒等癥狀——這是由于肝失疏泄,膽汁上逆所致。
第二條肺經:貫穿咽喉的“呼吸要道”。
手太陰肺經的循行路線中,經脈從胸部出發,向上循行并貫穿咽喉部位,是直接關聯肺與咽喉的重要通道。
中醫認為“肺主氣,司呼吸”,而咽喉是呼吸之氣出入的門戶,肺經的氣血狀態直接影響咽喉功能。
當肺經失調時,咽喉癥狀多與肺氣、肺津的異常相關。
若外感風寒或風熱,導致肺氣不宣,咽喉易出現癢痛、咳嗽,常伴隨鼻塞、流涕等表證;
若肺燥津傷(如秋季干燥或熱病后期),咽喉會因失去滋潤而出現干燥、灼熱、干咳少痰,甚至聲音嘶?。?/p>
若痰濕阻肺,肺經氣機不暢,咽喉就有黏痰附著感,咳吐不爽,嚴重時還可能因痰濁壅塞出現咽喉腫痛。
肺經與咽喉的緊密聯系,也體現了中醫“肺開竅于鼻,喉為肺之門戶”的整體觀念,調理肺經常是改善咽喉不適的重要思路。
第三條胃經:頸部腫脹的“燥火源頭”。
胃經上行至咽喉,其病變多與“陽明燥火”相關。胃火上逆時,火熱循經壅滯于頸部,會導致脖子變粗(頸腫),甚至牽連舌頭出現麻痹感。這是因為胃火上逆,胃火耗傷津液,使咽喉失于滋潤,長期可發展為慢性咽喉疾病,如扁桃體腫大、咽部潰瘍等。
第四條脾經:咽喉兩側的“分管區域”。
脾經“挾咽”而行,即沿咽兩側分布,若咽兩側疼痛,多為脾經失調。脾主運化,若脾虛失運、痰濕內生,兩側咽喉易出現腫痛、痰多等癥狀。
第五條心經:同樣“挾咽”走兩側,但更偏向喉結以上部位。心經火旺時,喉結上方會有灼熱疼痛,常伴隨心煩、失眠等表現,因“心開竅于舌”,有時還會出現舌尖紅赤、口腔潰瘍等。
第六條小腸經:“循咽下膈”。
小腸經沿著咽向下走,循咽下膈至胃,最終抵達小腸。若小腸經逆亂,咽喉不適常伴隨腹部脹滿、食積不化,體現“上病及下”的特點。
第七條腎經:咽喉周圈的“氣機樞紐。
腎經“循喉嚨”,體現其在咽喉周圍的環形分布特點。
腎經“循喉嚨”,“循”字含“環繞”之意,體現其在咽喉周圍的環形分布特點。腎經失調時,易出現“氣逆不降”的情況,導致咽喉周圍腫脹,即中醫所說的“咽腫”。這種腫脹往往牽連整個頸部,多與腎精不足、心腎不交、虛火上浮相關。
第八條三焦經:上下貫通的“傳導路徑”,疏通表里的“咽喉樞紐”。
手少陽三焦經的循行路線中,經脈從手部向上,經過手臂、肩部,上行至頸部,貫穿咽喉兩側及周圍區域,是連接上、中、下三焦與咽喉的重要通道。三焦主“通行諸氣、運行水液”,其功能正常與否直接影響咽喉的氣機通暢和津液輸布。
當三焦經失調時,咽喉癥狀多與氣機阻滯、濕熱內蘊相關。
若三焦氣機不暢,郁熱上擾咽喉,易出現咽部灼熱、脹痛,常伴隨口苦、耳痛(因三焦經入耳)等表現;
若三焦水道不利,水濕停滯化熱,濕熱循經壅滯咽喉,可能導致咽部黏膩不適、痰多難咳,甚至引發咽喉黏膜紅腫、濾泡增生等慢性炎癥。
三焦經與咽喉的關聯,體現了中醫“三焦通利則咽喉清利”的理念,調理三焦經常以疏理氣機、清熱利濕為主,從而改善咽喉的郁熱與濕阻問題。
第九條督脈:關聯心力的“咽喉信號”。
督脈的循行路線從尾椎向上,沿脊柱正中上行,經過頸部、頭部等部位,其中會途經咽喉后部(咽喉上段區域)。
督脈“上貫心入喉”,直接連接心臟與咽喉。當心臟功能衰弱(如心力衰竭)時,咽喉部位可能出現特殊癥狀,如咽部發緊、氣息不暢,這是心氣不足、無法上達咽喉的表現,提示“心喉相通”的生理聯系。
第十條任脈:統攝陰經的“咽喉屏障”。
任脈的循行路線從腹部正中向上,經過胸部、頸部,會途經咽喉前部及周圍區域。作為“陰脈之?!?,任脈能統攝全身陰經氣血,對咽喉的濡養和保護起到重要作用。
當任脈失調時,咽喉癥狀多與陰血不足或氣機阻滯相關。
若任脈氣血虧虛,陰液無法濡養咽喉,可能出現咽喉干燥、隱痛,尤其在勞累后加重;
若任脈氣機不暢,痰濕或瘀滯易阻于咽喉,可能出現咽部痞塞、異物感,吞咽時似有物梗阻,常伴隨胸悶、腹脹等癥狀。
任脈與咽喉的聯系,體現了中醫“陰液滋潤”對咽喉功能的重要性,調理任脈常需兼顧補陰、理氣,以恢復咽喉的正常生理狀態。
這十條經脈在咽喉部位交織成網,既各司其職,又相互影響。咽喉的細微不適,往往是對應經脈氣血異常的信號。
弄清以上經絡與咽喉的關系,不僅能更精準地判斷病癥根源,也為中醫“辨證施治”提供了重要依據——如治肝燥之咽干需疏肝潤燥,療胃火之頸腫當清胃降火,從而實現“治咽喉而調全身”的效果。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