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個音樂節常客。
音樂節現場表白,乃至于求婚,都是個很正常的事情。
有那么幾支樂隊幾首歌,是重災區。
比如,逃跑計劃的《結婚》和《海鷗》,聲音玩具的《沒有人比我們能夠更為接近對方》,脆莓樂隊的《相愛》,還有回春丹棱鏡夏日入侵企畫黑屋等等等等一系列主打浪漫的樂隊。
每次我正聽著呢,就看見旁邊突然拉開圈兒了。
然后就看見男女主,像變魔術一樣不知道從哪兒掏出來鮮花和頭紗,開始表白,周圍的人群送上祝福。
第一次見,哇哦,好浪漫,祝福祝福。
第二次見,哇哦,祝福。
第三次見,祝福。
第四次見,你們有點吵到我了。
浪漫演繹了一千遍,就成了司空見慣。
我以前甚至會覺得,浪漫倒是浪漫了,會不會顯得不那么嚴肅。
畢竟音樂節嘛,大家都在荷爾蒙上頭,這個時候求愛成功率倒是不低,況且一起來音樂節的男男女女,談上戀愛再正常不過。
但你回去冷靜兩天,說不定就后悔了呢。
尤其是求婚這種事,社會主流還是把結婚當成個莊重的大事來看的。
萬萬沒想到,現在音樂節現場,可以結婚了。
對沒錯,就是那種領結婚證、受法律保護、正兒八經的結婚。
說好的婚姻制度的莊嚴與神圣呢?
這把屬于是激進派覺得保守派太激進了。
陽謀之所以是陽謀,就在于哪怕你知道對方為什么這么做,你也躲不開。
就像音樂節設結婚登記點這種。
來看音樂節的都是什么人,喜歡音樂、喜歡氛圍感,容易上頭。
尤其是一些偏搖滾類的音樂節,現場氛圍可以用四個字來形容,武則天守寡——失去李治。
比如臺上唱“教堂里舉行著婚禮,我路過感到甜蜜”;
再比如唱“直到在沒有人能夠,比我們更為接近對方”;
再比如臺上唱“相信有純白,會越過山海,闖進你心懷,不辜負等待,勇敢的人,再沒放開”;
來的人,肯定都是喜歡這樣的音樂的,上頭可太正常了。
此時此刻,耳邊的音樂,身邊的愛人,以及嘴邊的嘴。
氣氛都哄到這兒了,不親個嘴兒說不過去吧。
那既然嘴都親了,不結個婚說不過去吧。
誒,剛好,旁邊有結婚登記點。
拿著新鮮出爐的結婚證,照著舞臺來張合影,全場的人都在為你們歡呼,那一刻你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
就問你上頭不上頭?
結婚,或者說領結婚證這個行為本身,就不是什么難事。
真正辦過事兒的人都知道,走流程,是這個事情辦成的整個過程中,最不重要的一環。
結婚率低,是以為結婚證貴嗎,難領嗎?
當然不是。
是因為想太多,顧慮太多。
一提到結婚,想的就是兩個家庭之間的雞毛蒜皮,過年去誰家過,媳婦和婆婆不對付怎么辦,買房子買車子生孩子,孩子誰帶,奶粉錢有沒有……
以前走一步看一步的時候,大家就摸著石頭過河。
現在,石頭都是明晃晃的,大家都看得真真兒的。
很多人就會想著,我先怎么把石頭給搬走,再過河。
想啊想,想啊想,想的越來越多,越來越復雜,結婚也就越來越晚,越來越難。
我這一兩年干這個相親博主,接觸的全是這樣的選手。
他們談個對象,想的很多,顧慮這顧慮那,這不行那不行,結婚難如登天。
但另一波人,不是啊。
所以上頭換了個思路,既然你們都對婚姻這么慎重,行,那我就找一些不那么慎重的人。
就是那幫看搖滾、看音樂節的朋友,主打的就是一個快樂。
音樂節現場,就是他們最快樂的時刻。
在人最快樂的時候,讓他干什么,都適合事半功倍的。
該說不說,背后必有妖人指點。
感覺面對潰不成軍的結婚率,有關部門是這個畫風。
一個不開燈的小會議室里,煙霧繚繞,每個人都沉默不語,氛圍壓抑到了極點。
終于,有個年輕人打破了死寂,把煙一掐,惡狠狠地說:
“不管了,我就不信這樣還不行!”
旁邊的同事欲言又止,唯唯諾諾吞吞吐吐:“咱們是不是……再商量商量?這樣會不會太……”
最終,隱藏于暗處的椅子轉了過來,沉默了幾秒,長舒了一口氣,仿佛下了很大的決心:
“事已至此,先結婚吧?!?/p>
于是就有了音樂節現場的婚姻登記點。
但那幫去音樂節的朋友,過得什么樣的生活,我太清楚了。
他們只會暢游這人世間,然后讓那些知一說十的臭**都滾蛋。
凌晨三點還在巨富長的酒吧門口喝酒扯犢子,你指望這樣一幫人結婚生孩子,給這個社會充當基石?
別逗了。
他們不結婚,是因為結婚證,太難領了嗎?
根本問題不解決,領個證,又有什么用呢?
不過,是飲鴆止渴罷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