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晨八點左右正是軌交8號線市光路站3號口的高峰時段,上千輛共享單車如潮水般漫溢開來,將人行道徹底“淹沒”,通道僅剩下半米寬的縫隙。“每次出站都像在參加障礙賽!”乘客李女士的吐槽,道出了周邊居民長期以來的困擾。
近日,一場別開生面的“破局”創新治理行動在市光路站3號口展開。這次,殷行街道摒棄了簡單的罰款驅離方式,而是打出了一套獨特的“體驗+辯論”組合拳——通過20分鐘的義務搬運實踐,搭配40分鐘的頭腦風暴辯論,力求從根源上探尋共享單車治理的“良方”。
沉浸體驗,三方聯動高效清障
在8號線市光路站3號口門口,街道管理辦工作人員舉起一張“斜列式停放示意圖”,當起現場導師;7名由睦鄰中心成員、街區黨員、地鐵職工組成的突擊隊,徒手把疊羅漢般的單車“拆塔”歸位;6位銀發退休黨員高舉熒光牌,在人流中高聲“導航”:“市光路南段空位多,走過去只要3分鐘!”……
每天早上在8號線市光路站3號口,趕時間的上班族只能“見縫插針”般艱難穿行,出站的乘客無奈地跨越“車欄”通行。從熱力圖上可以看到,市光路南段大片的藍色“空閑區”與地鐵口刺目的紅色“擁堵區”形成了強烈對比。
一旁,來自殷行街道管理辦的負責人指著實時熱力圖告訴記者,“我們提前一周就對共享單車停放情況進行了分時段監測,發現9點是單車淤積的峰值時刻,此時進行定向引流最為有效。”
觀點交鋒,辯論中蘊藏治理智慧
如何讓“潮汐式”停車需求與有限的城市空間達成動態平衡?在殷行街道社區睦鄰中心,一場充滿“火藥味”的辯論賽同時在火熱進行中。背景屏上的數據顯示,該地鐵口共享單車日均停放量超過2000輛,其中40%壓占消防通道。
辯論中,正方黨員代表隊主張:“必須采取“重拳”措施!建議啟用信用懲戒機制,對違停三次的用戶禁用共享單車一周。”反方退休黨員隊則針鋒相對地反駁:“罰款只是治標不治本,當前最要緊的是在500米輻射圈內增設智能停車架。”“潮汐車位”“錯時共享”“彈性定價”……志愿者的鍵盤噼啪作響,新點子不斷刷屏。
面對各方觀點,城管部門也現場“接招”。街道管理辦負責人提出新思路,他說:“執法需要剛柔并濟,我們正在探索設置‘電子圍欄’和‘限時挪車免責期’,超時未挪車再進行處罰。”這一兼顧效率與溫度的建議,既得到了城管代表的認可,也引起了大家的強烈共鳴。
據殷行街道網格負責人介紹,此次行動只是一個起點,想要破解“單車圍城”難題,一方面需要采取各種手段,守住秩序底線;另一方面需要以柔性方式凝聚治理共識。
此次“體驗+辯論”的創新治理實踐生動展現了殷行街道的治理智慧。通過網格化管理構建的“多格合一”平臺,不僅實現了部門間的深度融合與協同聯動,更開辟了解決社區治理中邊緣疑難問題的新思路。這種創新模式既提升了治理效能,又讓社區工作得以更扎實、更精準地推進落實。
來源:上海楊浦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