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陪診師作為一種新職業,熱度不斷上升。最新數據顯示,上海全市截至6月底,共有11個區有完成陪診師培訓,共計有1200多人即將持證上崗。我們的兩位記者也在今年3月,參與了陪診師的培訓,并在不久前,順利拿到了上崗證書。今天就聽他們聊一聊,陪診師培訓,到底培訓了些什么?
我們領證了!
沒錯,就是這張陪診師證。
之前總是聽別人說,陪診師將是個大熱門職業,上海多個區都開始有陪診師培訓。于是,三個月前,我們也去報了名,看看考個陪診師證到底難不難。其實在培訓前,我一直以為,陪診不就是陪人看病嗎,我攙好病人不就好了嗎,哪來那么多學問。直到踏進教室才發現,我想得太簡單了。
先給大家看看我們的課表,需要密集地連續上一周的課,朝九晚五,排得很滿。課時則是根據我們手里這本200多頁的教材來安排的,從醫療機構概況,基礎醫療知識,到陪診案例教學,醫院陪診實操等等,理論課和實操課相結合。每天下課前老師還會劃重點,但對于完全非醫療或護理專業的我們來說,幾乎每一頁上滿是重點,劃都來不及劃。
我也有同感,老師講得飛快,因為這本書5個單元,老師們按照一天一個單元的上課進度去走才能完成教學,那就是每天要上四十多頁教材的內容,比如人體運動系統、消化系統、常見藥物清單等等,都需要熟練掌握。光是臨床科室分類和疾病列表,就多達14頁,連我的00后同桌都覺得,這學習壓力,有點大。學員小謝忍不住哀嘆:“看了有點頭大,我覺得都很難。”
一起培訓的還有60后的許大姐,她是想著萬一以后能幫到街坊四鄰、親戚朋友,所以來學的陪診師。有時候她還沒拍完老師的ppt,這一頁已經講完,跳過去了。學員許大姐常陷于手忙腳亂:“我害怕出錯,怕記不住。靠這幾天,蠻難的。”
我的感覺也是,想通過5天培訓,就把參與培訓的人們,拉到一個相對統一的水平線,幾乎不太現實,基本還是得靠大家自己課后復習、日常積累,才能相對把握住相關知識。學員們紛紛搖頭:“感覺還不是很系統化”,“講得太快太多,吃不下,消化不了”。
確實,要想成為高齡老人、病人的臨時家屬,其實要考慮的東西還是很多的。最重要的就是,作為陪診師得有能力制定個性化的陪診方案,還得能把醫生的專業術語,翻譯成病人能聽得懂的日常語言。一位學員說得實在:“如果你能講得比醫生接地氣,那付你三百五百都值。”
通過上課,也可以了解到,陪診師其實是一項非常考驗應急能力和實操能力的工作,比如心肺復蘇、海姆立克急救法、對偏癱老人的護理和輪椅使用等,必須熟練掌握,要是陪診時患者突然不舒服,咱也得有點應對辦法。
課上我也是實操了下如何做心肺復蘇,老師還當場對我的錯誤動作進行了糾正。“捏緊鼻子時手指固定下頜……不能只進不出!”
不過,一個班級近百人,人多設備少,能得到實操練習機會的人還是少了些。后面唯一一次整個班級有一起實操的機會,就是全班一起到楊浦區中心醫院進行了培訓,醫生帶著大家把從掛號就診到付費取藥的全流程走一遍。
一位學員坦言:“照目前形勢來看,陪診師這行前景還是非常大的!” 記者張羽飛也分享了他的觀察:“感覺很多知識還是‘久病成良醫’,就是醫院跑得多了,很多知識自然而然也會知道。”
除了還是需要熟能生巧外,另外一點,就是整個的培訓考證周期,還是長了一些。像我們,3月培訓,4月考證,直到6月底才正式拿證,整整3個月,拿到證時,當時上課的有些內容已經記不清了。現在我要開始從業的話,其實還是得再認認真真從頭復習一下,再去醫院多跑幾回。
當然,我們還是非常欣喜地看到,在老齡化程度加劇的當下,陪診師隊伍正在逐漸擴大并專業化。專業的陪診服務,能夠解決很多人的燃眉之急,也是城市溫度的一種體現吧。
現在我們已經去平臺上做了注冊,后面會正式開啟我們的陪診第一單,到時候再帶大家看看從理論到實踐,還會有哪些鴻溝需要跨越。
看看新聞記者: 楊柳依,張羽飛
編輯: 劉奕達,張予洋
責編: 李鵬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