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歐美都在盯緊俄烏局勢,而我們中國這邊則在辦大事。在中國的推動下,上合組織出現了罕見的一幕。情急之下,特朗普不得不下令,對中國再退一步。這到底是怎么回事?
來自天津的最新報道,上合成員國外長理事會會議7月15日正式開幕。
印度外長蘇杰生時隔近5年首次出席上合組織外長會議,加上俄羅斯外長拉夫羅夫、伊朗外長阿拉格齊齊聚天津,原本以中俄伊為核心的“鐵三角”突然擴大成“四國同盟”,這可是上合組織成立24年來頭一回出現的盛況。
這事兒有多不尋常呢?要知道過去5年里,中印因為邊境問題一直摩擦不斷,印度外長別說來中國參會,就連視頻會議都經常找借口缺席。
這次莫迪政府不僅派蘇杰生親自來華,還特意安排他在會議期間訪問北京。
更值得注意的是,俄羅斯外長拉夫羅夫抵達北京后,還獲得了中國高層的破格接見,雙方就當前國際局勢進行了長達3小時的閉門會談,這在中俄外交互動中也是相當罕見的禮遇。
中國外交部的數據顯示,截至2025年7月,上合組織已經擁有10個正式成員國、2個觀察員國和14個對話伙伴,覆蓋全球近36億人口,經濟總量超過23萬億美元,成為全球最大的區域性國際組織。
特別是2024年阿斯塔納峰會正式接納白俄羅斯為成員國后,上合組織的地緣政治版圖進一步向歐洲延伸,其“上海精神”所倡導的多邊合作理念正在獲得越來越多國家的認同。
就在上合組織外長會議召開的同一天,遠在華盛頓的特朗普卻坐不住了。
英偉達公司創始人黃仁勛向中國媒體透露,美國政府已經正式批準英偉達向中國市場銷售H20先進AI芯片,這意味著特朗普政府在對華科技封鎖上再次做出重大讓步。
要知道,就在半年前,特朗普還信誓旦旦地表示“芯片問題是美國對華博弈的最后底線”,甚至不惜為此和中國打了一場持續數月的關稅戰。
那么究竟是什么讓特朗普在短短半年內態度發生180度大轉彎呢?
說白了,背后有三股強大的壓力正在同時作用:
首先是“對等關稅”政策的全面潰敗,今年4月特朗普推出的這項政策,原本想通過對歐盟、中國等主要貿易伙伴加征高額關稅來迫使對方讓步,結果卻搬起石頭砸了自己的腳。
歐盟不僅迅速聯合印尼簽署了價值1200億歐元的自由貿易協定,還在7月14日宣布對美國農產品實施報復性關稅。
日本、加拿大等傳統盟友也紛紛倒向歐盟陣營,形成“加歐日三方反制聯盟”,讓美國農產品出口商損失慘重。
更尷尬的是,特朗普政府原本指望通過關稅戰減少對華貿易逆差,結果5月份的數據顯示,中美貿易逆差反而擴大了12%,達到每月380億美元的歷史新高。
其次是俄烏局勢的急劇惡化,俄羅斯國防部公布的最新數據顯示,目前俄烏雙方在蘇梅一線集結的兵力已經超過130萬,極有可能爆發自沖突以來規模最大的決戰。
特朗普政府雖然宣布向烏克蘭提供價值45億美元的軍事援助,但心里最擔心的卻是中國在西太平洋的動向,一旦臺海或南海局勢出現波動,美國將面臨兩線作戰的戰略困境。
正如美國智庫CSIS的報告所指出的,“在芯片和稀土這兩個關鍵領域,美國對中國的依賴度分別高達68%和92%,這種結構性弱點讓特朗普政府不敢輕易對華全面攤牌”。
第三是上合組織的戰略包圍效應,當中俄伊印四國外長齊聚天津的消息傳出后,特朗普團隊突然意識到,中國已經悄然完成了對歐亞大陸主要力量的戰略整合。
印度的回歸不僅打破了美國試圖拉攏印度制衡中國的如意算盤,更讓上合組織在能源、安全、科技等領域的合作如虎添翼。
就在外長會議期間,中國與中亞國家簽署了總金額達400億元的25個能源合作項目,包括烏茲別克斯坦布哈拉風電輸變電工程、哈薩克斯坦氫能產業園等重大項目,這些項目全部采用中國技術和設備,預計將為中亞國家提供超過1200萬千瓦的清潔電力。
更讓美國擔憂的是,上合組織正在籌建的開發銀行,未來很可能成為挑戰世界銀行主導地位的重要力量。
面對這種局面,特朗普政府不得不采取“犧牲小利益保大利益”的策略,除了放寬芯片出口限制,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還在7月14日悄悄宣布,將中國部分醫療設備和農產品列入關稅豁免清單,涉及金額超過80億美元。
這些讓步雖然幅度有限,但釋放出一個明確信號:在多重壓力下,特朗普政府已經開始重新評估對華政策的優先級。
而特朗普政府的讓步,則標志著美國單極霸權時代的終結,在這個多極化加速演進的時代,任何試圖通過單邊主義手段壓制競爭對手的做法,最終都將碰得頭破血流。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