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的夏天,潮濕悶熱。
但巨鹿路一排排濃蔭蔽日的法國梧桐樹,為這座城市的盛夏添上了幾分童話般的溫柔與想象。
“我喜歡這樣的夏天”,Shalaka眨著長睫毛,笑著說。
對于習慣了常年23至31℃氣溫的她,相比寒冷的冬日,上海的夏天反倒更讓她感到熟悉和自在。
我想,這份自在,也許并不只來自溫度。
身體不再被厚重的衣物、圍巾和帽子層層包裹,人也因此變得坦誠、直接。就像眼前的Shalaka,她眼中的光芒,溫暖明亮,讓人一見便覺得親切。
Shalaka來自印度南部的喀拉拉邦。一次偶然的決定,讓她和丈夫跨越萬里,來到了一個從未踏足的國度——中國。對她來說,這不僅是一次地理意義上的遷徙,更是一場拓展視野、豐富人生的旅程。
“我是個害羞的人,但來到上海后,我告訴自己要踏出舒適圈,勇敢地和身邊的人做朋友?!盨halaka說。
于是,從第一次在小區長椅上與鄰家女孩搭話,到被七歲的小朋友稱作“在中國的印度媽媽”,Shalaka用真誠回應著這座城市給予的溫柔與善意。每一段看似偶然的相遇,都是心與心的靠近。
她開始拿起相機,用鏡頭記錄老弄堂的光影、廣富林的晨霧、人們的笑容,并將這些片段分享于社交媒體?!拔蚁矚g那些有歷史感的地方,廟宇、古跡,還有它們背后的故事。” 她說。在她的鏡頭中,上海不只是高樓林立的都市,更是由一個個溫暖、鮮活的瞬間拼成的生活畫卷。
如今的Shalaka,早已把上海視作第二個家。
從初來乍到時的陌生與忐忑,到如今能自如地穿梭于弄堂與高樓之間,她并不急于“融入”這座城市,而是以自己的節奏,慢慢與它建立起深厚的連接。遠在印度的家人、朋友,也逐漸理解為什么她如此熱愛這座城市。
“很多人問我,為什么是上海?為什么是中國?”
Shalaka笑著答道:“我的答案很簡單——當下,就是最好?!?/p>
心懷溫柔,世界亦以溫柔相待。
Shalaka來自印度南部的喀拉拉邦。一次偶然的決定,讓她和丈夫跨越萬里,來到中國。(本文圖片均由采訪對象Shalaka提供)
IP SHANGHAI:可以簡單介紹一下自己嗎?是什么契機讓您來到上海呢?
Shalaka:我出生在印度南部的喀拉拉邦。在我三歲的時候,全家搬去了阿聯酋,因為我父親是一名機械工程師,他在那里找到了一份工作,所以從小我在阿聯酋長大,一直到17、18歲的時候,再次回到故鄉。
我先生的成長經歷同樣非常國際化。他出生在印度班加羅爾——一座充滿多元文化的城市,但因為父親工作的關系,他童年時在肯尼亞生活。12歲那年,他隨家人搬回印度。大學畢業后,前往德國攻讀化學工程碩士學位,并在那里開始了工作。我們結婚后,他又在阿聯酋找到一份工作,但對那里的文化氛圍并不太適應。后來,就有了中國的故事——我丈夫機緣巧合收到一家中國公司的面試邀請,實際上這家公司在迪拜也設有辦公室。于是先生就問我,是去迪拜,還是中國?我在迪拜長大,對那里早沒有新鮮感了,因此當他說起中國的時候,我立刻就覺得這可能是一次特別的經歷,一個全新的開始。于是我說:“好啊,去中國,為什么不試試呢?”
對Shalaka來說,中國之行是一次特別的經歷,一個全新的開始。
IP SHANGHAI:初來乍到,如何快速融入當地社區?有沒有什么小妙招可以分享?
Shalaka:剛開始的確會有些不習慣,因為我在上海一個朋友也沒有。但我意識到,不能坐等朋友從天而降,人必須走出舒適區,沒有其他選擇。于是我會去附近的小店買菜,有一天,當我坐在小區的長椅上照顧幾只貓時,看到一個女孩也走向那只貓。也不知為何,我鼓起勇氣跟她聊了起來,幸運的是她會一點英文。你可能不會相信,當天她就邀請我去她家,我們聊得很投緣,她提出可以教我中文,而我則教她英文。于是從那天起,我幾乎每周去她家四五次,持續了兩個月,她是我在上海交到的第一個朋友。
來到上海,Shalaka告訴自己要走出舒適圈。
IP SHANGHAI:在上海生活期間有沒有經歷過文化沖擊?有沒有什么瞬間改變了您的看法?
Shalaka:來上海后,我發現這里的人真的很友善。只要你尊重當地文化、遵守法律,完全可以自在地生活。最讓我感到驚喜的,是移動支付的便利。我幾乎不用帶現金出門,非常方便。而且這座城市真的非常安全,就拿我來說,晚上十點我還能在小區附近跑步,完全不用擔心安全問題,這在很多其他國家的城市是難以想象的。
當然,有一個需要適應的地方就是語言。中文是世界上最難的語言之一,學習起來不容易。但也不是不可能,我見過很多外國人都說得很流利,所以我相信自己也可以做到。還有一個明顯的不同是飲食習慣。對我們印度人來說,我們做飯時用很多香料,但上海的食物可能偏淡了些,不夠辣,但這也是種新的體驗。說實話,我覺得沒有哪個地方比這里更好了。
Shalaka鏡頭下的上海,現代和古典完美融合。
IP SHANGHAI:是什么激發您在社交媒體上分享上海的生活?有什么印象深刻的反饋?
Shalaka:其實我以前并不太喜歡在社交媒體上分享自己的生活,但來上海之后一切都改變了。尤其當我看到別人因為我的分享,對上海的印象發生了變化,我就覺得這是件很有意義的事。畢竟,電視或網絡上的內容,常常與真實生活相去甚遠,我希望大家知道,上海是一座充滿活力、美麗又溫暖的城市,這里的人們真的很了不起。
我一直覺得每個人都是藝術家,只是很多人還沒發現自己內心的那份創造力。就像我喜歡攝影,那一直是我的熱情所在。而我認為自己最特別的地方就是——能在萬物中發現美。在上海,每個人都有自己獨一無二的故事,他們都在努力生活,奔赴自己的理想,我覺得這一切都非常動人。
Shalaka喜歡在社交平臺上分享自己在上海遇見的美好瞬間。
IP SHANGHAI:生活在上海,您覺得中印文化之間有沒有什么相似之處?
Shalaka:我覺得最相似的,是對家庭和傳統的重視,比如尊老愛幼,這些在今天的西方社會里已經越來越少見了。雖然獨立是好事,但有時候太過強調個人主義反而會讓我們忘了自己的根。我始終認為,我們要珍惜自己的文化,記得自己的出身。這種對家庭的依戀、不忘傳統的精神,在當今人人都追求“現代化”的社會里,其實格外珍貴。
還有一點讓我感觸很深的,是中國人真的非常勤奮努力。這一點和印度人很像。我們總是在不斷努力、不斷前進。就拿我父親來說吧,他雖然已經退休了,但現在仍然在工作。我很欣賞這種精神——始終讓自己忙碌于有意義的事,為自己的人生不斷付出,這是一種了不起的生活態度。
Shalaka認為,對家庭和傳統的重視,是中印文化中相似的地方。
IP SHANGHAI:作為普通人,當面對誤解或偏見時,我們該如何改善彼此的認知?您通常如何應對?
Shalaka:以寬容之心待人,這是我一貫的信念。因為很多時候,人們只是把自己不安的情緒投射在不相干的人身上,而不是針對誰。當然,人不可能永遠保持正能量,但要始終保持一顆包容的心。
到目前為止,我在上海的生活都很有趣。我喜歡攝影,總是忍不住到處拍照,記錄每一個畫面。我喜歡那些有歷史感的東西,比如廟宇、古跡,還有它們背后的故事——從過去到現在,經歷了怎樣的變化?;蛟S是因為我喜歡記錄美好的事物,遇到的人都充滿善意,而這已經逐漸變成一種日常。
Shalaka喜歡上海有歷史感的一面。樊曄親 圖
IP SHANGHAI:有沒有什么讓您感到特別溫暖的瞬間?
Shalaka:有一次下雨,我拎著包出門去見朋友學中文。路上看到一個媽媽帶著兩個可愛的孩子,正急匆匆地往家走,其中一個小女孩手里拿著錄音機。我停下來問:“你們在聽英文嗎?”她們點點頭,我便跟她們聊了起來,原來那位媽媽正在教女兒學英語。
后來,我們常常見面,一起出去野餐、散步……漸漸變成了朋友。最讓我感動的一次,是有天我們坐在車里,小女孩多多突然抱住我,說:“Shalaka,你是我在中國的印度媽媽?!彼?歲,我當時真的差點就哭了。那一刻,是我在中國最甜蜜、最溫暖的回憶。從那以后,他們成了我在這里最親密的家人。
心懷溫柔,世界亦以溫柔相待。
IP SHANGHAI:您最欣賞上海的什么?有沒有特別喜歡的地標、公園或街道?為什么?
Shalaka:我有一個“打卡清單”,每個星期我和我先生都會從中選一個地方去探索。到目前為止,我最喜歡的地方是廣富林,它很特別,擁有古今結合的特色。
IP SHANGHAI:如果要向海外的朋友介紹上海,您會怎么形容這座城市?
Shalaka:一個詞根本不夠。這里有熱情的人、好吃的食物,到處充滿綠色,到處充滿活力。只要你愿意敞開心扉、保持開放的心態,并尊重當地文化,你完全可以在這里好好生活,就像我一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