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4日,特朗普與北約秘書長呂特高調宣布“烏克蘭軍援新機制”——美國提供最先進武器,北約全額支付,轉手交付烏克蘭。一套“愛國者”防空系統將在“幾天內”抵達戰場,后續武器清單更被曝可能包含遠程導彈,可打擊莫斯科等俄羅斯縱深目標。
這一機制“三大歡喜”:美國擺脫了直接軍援的財政負擔,歐洲盟友捍衛了價值觀的道德制高點,而烏克蘭則實現武器自由。
更危險的信號來自核領域。就在協議簽署前三天,英法簽署《諾斯伍德宣言》,首次明確協調核威懾力量。馬克龍提議的歐洲“核保護傘”雖遭英國首相斯塔默以“反對核擴散”婉拒,卻獲得波蘭、立陶宛等國積極響應。
表面看是為應對美國可能撤回核保護,實則暴露歐洲對常規軍力失效的恐慌——當北約的常規武器無法阻止俄羅斯推進時,核威懾成了最后的心理防線。
歐洲的焦慮不僅來自戰場,更源于美國日益顯露的“拋棄”姿態。
6月北約海牙峰會淪為“軍費攤派現場”,特朗普強壓盟國將國防開支提至GDP的5%,卻豁免美國自身履行同等義務。當西班牙拒絕全額認捐時,特朗普直接威脅貿易報復:“他們必須在貿易上償還我們!”
美國的戰略自私正倒逼歐洲鋌而走險。德國總理默茨2月勝選后疾呼“結束對華盛頓依賴”,7月又緊急應對特朗普對歐盟30%關稅威脅——這足以重創德國汽車、機械支柱產業。
當安全與經濟雙重絞索收緊,德國的反應耐人尋味:一面推遲國內經濟政策籌備“貿易戰”,一面加速推進擴軍計劃。默茨的“擺脫美國”誓言,正從政治口號蛻變為危險的自救行動。
歐洲的“備戰”動作已觸發連鎖反應。
俄羅斯對北約遠程導彈計劃發出最嚴厲警告,普京加速推進“解放頓巴斯”軍事目標。特朗普則加碼經濟威懾:若50天內不解決俄烏沖突,將對俄征收100%關稅+次關稅。 所謂次關稅,就是誰購買俄羅斯的能源,就加征誰的關稅。
而英法核協作可能打開潘多拉魔盒。專家警告:即使兩國核力量總和不足俄羅斯三分之一,其整合嘗試仍將刺激俄啟動新一輪核軍備競賽。在烏克蘭戰火未熄的背景下,這等同于“給爆炸物澆汽油”。
更令人憂心的是歐洲內部的裂變。德國選擇黨獲史上最高選票,默茨被迫與之周旋;波蘭邀請美國部署核武器;斯洛伐克、比利時公開抵制北約軍費指標。
當共識瓦解時,戰爭往往成為轉移矛盾的誘人選項——馬克龍所謂“必須讓人畏懼”的論調,恰是這種危險心理的注腳。
2025年6月北約海牙峰會會場外,抗議者高舉“不要為美國戰爭買單”的標語。 民眾的直覺比政客誠實:當呂特諂媚稱特朗普為“爸爸”時,當馬克龍與斯塔默在軍事基地簽署核協議時,歐洲正被推向代理人戰爭的最前沿。
歷史經驗表明,核威懾協調與遠程武器部署從來不是沖突的“防火墻”,而是戰爭升級的階梯。
歐洲若繼續沉浸在“美國離棄焦慮癥”與“軍事自救亢奮癥”之中,等待它的或許不再是烏克蘭平原的炮火,而是整個大陸的地緣的戰火。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