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源:本文陳述所有內容皆有可靠信息來源贅述在文章結尾
朱雨玲奪冠不到24小時,惡心的一幕就上演了。
這位從癌癥病床殺回賽場的國乒老將,剛剛捧起大滿貫獎杯。
她的勝利在某些人的操控下,變成了“踩一捧一”的鬧劇。
孫穎莎、陳熠無辜躺槍,郭焱被罵上熱搜。
甚至連朱雨玲的“高情商發言”都被扭曲成攻擊隊友的武器。
為什么一場純粹的體育勝利,轉眼就成了撕扯的戰場?
這一次,某個小圈子的惡俗徹底藏不住了!
老將歸來
不經歷風雨,怎么會見彩虹。
WTT美國大滿貫的女單冠軍朱雨玲就是最好的詮釋。
這次大滿貫的賽場上涌現了一匹黑馬——04年小將陳熠。
她把排名第一的孫穎莎“斬于馬下”,讓其止步于8強。
很多人都在問這個女孩是誰,驚喜于國乒后繼有人。
當然伴隨著而來的還有質疑聲,這個在大賽中沒什么名氣的女孩行嗎?
隨后陳熠連勝早田希娜、蒯曼,證明她并不是靠幸運。
因此許多人期待陳熠在決賽的表現,如果奪冠那將是創作離世。
決賽中陳熠雖然起初連勝,但是還被對手反盤,錯失冠軍。
然而拿下冠軍的是朱雨玲是誰?她憑什么這么厲害?
但是如果你真的關心乒乓球比賽,就不會說出這種話。
朱雨玲是一位老將,更是曾被視為“大魔王”接班人的人。
時間回到15年前,年僅15歲的朱雨玲就在世青賽上大放光彩。
擊敗了日本隊的石川純佳,拿下了該比賽歷史上最年輕的女單冠軍。
她不僅技術非常的細膩,還足夠沉穩,能很好的掌握比賽的節奏。
因此當時不少媒體給予她很高的期待,希望她是下一個張怡寧。
隨后她就像大家預期的那樣,在國際大賽中大放異彩。
接連擊敗強敵,迅速成為中國女乒的中堅力量。
在17年11月的世乒排名上,朱雨玲成為了第一位。
又在同一年的世界杯上,擊敗劉詩雯問鼎冠軍寶座。
在兩年后戰勝陳夢,拿下屬于她的三連冠。
當時的朱雨玲成為國乒最炙手可熱的名字。
被認定為動靜奧運會的最強后補。
然而命運總喜歡在人最接近夢想時,“送”上一擊。
低調重啟人生
人生最難的對手,有時不是別人,而是命運。
為了沖擊奧運會,朱雨玲拼命的訓練。
但是她的身體開始出現了不舒服,起初以為是訓練勞累。
后來癥狀越來越明顯,被送去醫院之后醫生告訴她要做系統檢查。
在出結果之前她都要在醫院觀察,因此無緣東京奧運。
當時參選名單一出很多人都好奇朱雨玲去哪里了。
沒想到這一“消失”就是一年多,以至于大家差點忘記她。
直到奧運會結束,朱雨玲在社交平臺透露自己的動態。
那時一張她穿著病號服躺在病床上比贊的照片。
雖然朱雨玲沒有說明自己得了什么病。
但是有眼尖的網友還是從她的手環上發現蛛絲馬跡。
朱雨玲得的病不一般,是甲狀腺癌,需要做手術切除。
幸好是良性的,但是她的身體的反應十分強烈。
還需要長時間的恢復期,這對于一個運動員來說是巨大的打擊。
更何況是這樣一個正處于黃金期,前途無線的種子運動員。
無奈之下朱雨玲離開了國乒,安心恢復身體。
這期間她也沒放棄自己,而是開辟了新的“賽道”。
考入了大學讀了博士,又到自己家的企業任職,身兼數職。
離開賽場的朱雨玲依然在發光發熱。
然而就在24年朱雨玲又做了一個大膽的決定——她要復出。
要知道她當時已經快30歲,還有那么久的“空窗期”。
甚至還得兼顧自己的本職工作。
這樣子去打職業選手似乎有點“白日做夢”。
但是朱雨玲就是要打乒乓球,就是要做好自己。
剛復出的朱雨玲接連輸給了國乒選手,但是她沒放棄。
盡管已年近三十,體能難以與年輕選手相比。
但她的經驗、抗壓能力和戰術素養,在比賽中開始逐漸展現優勢。
進入WTT美國大滿貫前,她的世界排名已升至第14位。
隨后她在大滿貫比賽中證明了自己,一路闖關斬將進入決賽。
雖然前兩局都失利,以至于輸掉了兩分,但是朱雨玲沒慌。
她再次靠著自己精準的節奏控制和線路變化把比賽拖進自己的節奏。
并且一連贏下4局,實現了她賽場上的翻盤,也是她人生的翻盤。
賽后采訪中朱雨玲雖是一臉笑容,但是長吁了一口氣。
可見她的壓力之大,可在聽到球迷的加油聲后又開始笑了起來。
她說:“重返賽場好像一場夢!希望這個夢可以繼續”。
當然大家也希望這不是朱雨玲的終點,而是她的新起點。
然而就在朱雨玲奪冠后,卻出現惡心一幕,甚至牽扯到了其他運動員。
卷入爭議
“高光之后,是非滿天”這不知道哪里冒出的的定律。
如果你常看社交媒體平臺,會發現這樣一種奇怪的現象:
某位選手輸球后評論區瞬間被“失望”、“不配”、“下一個”等彈幕淹沒。
另一位選手贏了球,則被吹成“國乒唯一希望”“別人都該給她讓位”。
甚至連運動員的私生活、發型、妝容、穿搭,也被評頭論足。
輸贏比賽,不再是一個專業競技問題,而成為飯圈粉絲“站位”的籌碼。
果然朱雨玲用實力和意志奪回的冠軍,卻未能換來持續的掌聲。
就在她賽后真誠發言之后,卻很快出現一股始料未及的輿論轉向。
她的那句鼓勵陳熠的“高情商發言”竟成為撕裂輿論的導火索。
在采訪中,朱雨玲說了一句暖心話:
“我希望大家能夠給與剛才中國這位年輕小將掌聲……”
這句話贏得了不少人的稱贊,說這是前輩對后輩的鼓勵;
是對手之間的惺惺相惜,是體育精神最動人的一面。
然而這段原本充滿溫情的發言,被一些人“嫁接”到此前一場爭議上。
因為此前郭焱評論孫穎莎與陳熠的比賽時。
說了一句“陳熠要懂點事”,引起了粉絲不滿。
有人就將朱雨玲“高情商”與郭焱“低情商”對立起來。
甚至引申為“某些主力隊員架子大、不配朱姐的謙遜”。
然而網絡上的節奏制造者,并沒有停下對比、揣測和“造神”的動作。
部分朱雨玲支持者在表達喜悅的同時,開始貶低其他國乒成員。
制造“她贏了,是因為別人不行”的敘事。
甚至將“整頓國乒”的大旗強行加在她頭上。
最典型的就是將陳熠和孫穎莎拉下水,制造所謂“國乒新老之爭”的人設。
三位運動員沒有參與任何爭議,但卻莫名其妙成為爭議中心。
這就是當今社交網絡中最令人擔憂的“輿論幻覺”制造機制。
有些球迷把來自“飯圈思維”入侵競技體育。
不靠比賽說話,而靠流量、熱搜、輿情帶動。
把競技體育硬生生變成“誰人設好誰上位”的娛樂劇本。
可問題是這里不是選秀節目,而是代表國家榮譽出戰的國乒。
競技體育講究的是實力、狀態、戰術、心理,是成百上千小時的訓練與積淀。
不是靠流量場,更不是粉絲“對線”能左右排名的飯圈戰場。
真正的球迷,應該欣賞比賽本身,而非制造無謂的爭端。
正如鄧亞萍所說:“喜歡誰就好,不必攻擊誰。”
國乒的輝煌,從來不是靠踩低他人來成就的。
參考資料
正觀新聞2025-07-15 《重新“站”起來的朱雨玲奪冠,怎不讓人心潮澎湃》
環球網2025-07-15 《朱雨玲世界排名重回前10》
正觀新聞2022-11-14《乒乓球世界冠軍朱雨玲病愈歸來:攻讀博士、經營公司》
新華網體育,2025-07-15,《7月14日,朱雨玲戰勝陳熠女單奪冠 她曾是世界第一,因甲狀腺癌告別賽場……》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