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盤古智庫新大航海時代公益課題組發布《建設中國大腹地,打造內循環主平臺》公開報告,進一步提出“中國大腹地”戰略,希冀通過研究大腹地資源整合,著力探索內陸經濟縱深空間在國家雙循環體系中的核心引擎作用,為“十五五”時期規劃提供參考。“中國大腹地”戰略突出重慶、成都、西安、鄭州、武漢、長沙等城市的戰略樞紐功能,聯動長江經濟帶、西部陸海新通道及“一帶一路”核心區,構筑四川、重慶、陜西、山西、河南、湖北、湖南、云南、貴州、廣西十省市“大腹地”經濟空間,進而通過重塑區域經濟地理格局,對沖外部不確定性,培育新的經濟增長極。
本文為“建設中國大腹地”系列報告之一。中國大腹地區域資源稟賦獨特、產業基礎雄厚、發展潛力巨大,建議在此區域優先布局建設2~3個國家實驗室,并配套建設一批國家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重大創新平臺,打造引領創新發展的戰略支點,為大腹地乃至國家經濟社會的長遠發展注入強勁的科技動能。
一
引言
2014年,盤古智庫創新性提出“天元戰略”,即以重慶、成都、西安、鄭州、武漢、長沙等城市構建我國內陸經濟發展新軸帶,進而形成支撐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戰略支點。盤古智庫歷經十余年深耕,持續深化西安、武漢、長沙、成渝及中原等區域的產業調研與政策研討,志在推動該戰略從理論構建走向實踐共識。面對新發展格局,2025年5月,盤古智庫新大航海時代公益課題組發布《建設中國大腹地,打造內循環主平臺》公開報告,進一步提出“中國大腹地”戰略,希冀通過研究大腹地資源整合,著力探索內陸經濟縱深空間在國家雙循環體系中的核心引擎作用,為“十五五”時期規劃提供參考。“中國大腹地”戰略突出重慶、成都、西安、鄭州、武漢、長沙等城市的戰略樞紐功能,聯動長江經濟帶、西部陸海新通道及“一帶一路”核心區,構筑四川、重慶、陜西、山西、河南、湖北、湖南、云南、貴州、廣西十省市“大腹地”經濟空間,進而通過重塑區域經濟地理格局,對沖外部不確定性,培育新的經濟增長極。
本文為“建設中國大腹地”系列報告之一。在全球科技革命與產業變革加速演進、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深入實施的關鍵時期,科技創新能力已成為重塑區域競爭格局、引領高質量發展的核心驅動力。國家實驗室、國家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重大創新平臺,作為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的重要載體和關鍵支撐,在突破前沿技術、引領產業發展、集聚高端人才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國大腹地區域資源稟賦獨特、產業基礎雄厚、發展潛力巨大,建議在此區域優先布局建設2~3個國家實驗室,并配套建設一批國家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重大創新平臺,打造引領創新發展的戰略支點,為大腹地乃至國家經濟社會的長遠發展注入強勁的科技動能。
二
在大腹地構建實驗室體系的戰略必要性
1. 筑牢科技安全縱深
當前東部沿海創新鏈面臨地緣政治與自然災害的雙重壓力。相比之下,大腹地地質條件穩定、戰略縱深廣闊,具備天然的避險與備份優勢。在內陸構建科技備份體系,在大腹地布局國家實驗室、國家重點實驗室和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重大創新平臺,能夠分散關鍵核心技術研發風險,與東部創新中心形成有效互補和相互支撐格局,為國家創新體系提供更穩固的支撐。
2. 激活內陸資源稟賦
中國大腹地的人才儲備較為雄厚,武漢、西安、成都等地高校資源密集;產業應用場景豐富,擁有成渝電子信息、西安航空航天、長株潭工程機械等特色集群,并且綜合成本優勢相對顯著。長期以來,大腹地區域培養的高端人才留存率偏低,盡管近年回流趨勢顯現,但頂尖創新人才的集聚仍顯不足。大腹地實驗室體系作為核心平臺可發揮關鍵磁吸效應,高能級的國家實驗室將成為吸引和穩定頂尖人才的強大錨點,扭轉人才流失困局,充分釋放本地創新潛力。
3. 破解區域協同瓶頸
大腹地十省市現有的實驗室體系存在研究方向分散、資源配置不均等問題,協同效率有待提升。借鑒跨區域基礎設施促進經濟聯動的成功經驗,布局跨省域的實驗室體系,有助于避免重復建設和資源浪費,統籌優勢力量,形成目標清晰、分工協作的創新網絡,構建貫通“基礎研究-技術中試-產業轉化”的一體化創新鏈條。
三
大腹地實驗室體系建設:機遇與挑戰
國家“十四五”規劃《綱要》提出“加快構建以國家實驗室為引領的戰略科技力量。聚焦量子信息、光子與微納電子、網絡通信、人工智能、生物醫藥、現代能源系統等重大創新領域組建一批國家實驗室,重組國家重點實驗室,形成結構合理、運行高效的實驗室體系。”當前大腹地區域內已初步形成多層次的實驗室體系架構,國家級平臺引領,國家重點實驗室攻堅,省級實驗室支撐。
盡管如此,體系也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資源分散與重復,各級實驗室間研究方向存在分散化傾向,大型科研儀器設備重復購置,共享機制不暢;成果轉化鏈條不暢,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研發成果向市場轉化效率偏低,中試熟化環節薄弱,導致技術轉化出現斷層;開放協作不足,面向東盟和中西亞等“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的實驗室合作交流建設相對滯后,跨境科技合作的深度和廣度有待拓展。
四
在大腹地建設實驗室體系的使命與路徑
大腹地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布局需堅持國家使命牽引、區域優勢賦能、開放生態協同原則,構建“頂尖平臺突破-重點集群支撐-區域網絡聯動”的體系化格局,聚焦重點領域。
(一)聚焦戰略領域,實現核心技術突破
1.集成電路與信息技術
在成渝地區布局國家實驗室,突破存算一體芯片、硅光集成等“卡脖子”基礎技術;同步建設國家重點實驗室集群,圍繞功率半導體、智能傳感、信息安全等領域開展產業共性前沿技術攻關,打造自主可控的電子信息技術策源地。
2.生命科學與醫藥健康
以武漢為核心建設國家實驗室,開展腦科學與類腦智能、腦機接口、基因工程等未來產業創新;在昆明(生物醫藥)、長沙(高端醫療器械)、成都(疫苗新藥)布局國家重點實驗室集群,構建從基礎發現到臨床轉化的快速通道。
3. 空天技術與高端裝備制造
依托西安航空航天全產業鏈基礎,設立國家實驗室,重點攻關航空發動機、重型火箭、衛星組網等國家戰略工程;在鄭州、長沙布局國家重點實驗室集群,發展精密制造(鄭州)、工程機械智能化(長沙-株洲-湘潭)等特色方向,形成對沿海高端制造能力的戰略備份與協同提升。
4. 算力賦能與智能社會
增強投入,研發低功耗算力芯片、隱私計算架構;支持重慶(工業互聯網、智能網聯)、西安(文化遺產數字化)建設實驗室集群,推動人工智能大模型在垂直領域的產業化應用。強化貴陽-貴安“東數西算”樞紐功能,夯實算力基礎。
5. 能源與材料創新
建設立實驗室集群,主攻第四代核能、突破性氫能儲運等前沿顛覆性能源技術,以及煤炭清潔轉化等關鍵支撐技術;建設晉陜重點實驗室群,聚焦新型儲能材料、稀土功能材料、光伏硅材料等,服務國家能源結構轉型。
(二)貫通轉化鏈條,破解“死亡之谷”困境
1. 設立跨區域概念驗證中心。在成都、西安、武漢試點建設共享式中試基地,提供工藝熟化、小批量試產服務,縮短實驗室到工廠周期。
2. 建立成果轉化收益反哺機制。允許實驗室將更高比例的技術轉讓收益用于團隊激勵與再研發,試點科研人員“技術股+現金股”等轉化模式。
3. 推動實驗室牽頭組建市場化運營公司,對接產業資本與場景需求,解決工程機械智能化、航空新材料等領域的產業化斷點。
(三)打造開放樞紐,輻射“一帶一路”創新合作
大腹地實驗室體系可成為技術“走出去”和規則“引進來”的陸路支點:
1. 適應性技術輸出:推動大腹地實驗室成為服務中國工業產能“走出去”的技術研發與適配基地大本營,面向“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需求,開發推廣適用技術和解決方案。
2. 人才跨境培養:探索與沿線國家聯合設立人才培養項目、獎學金和訪問學者計劃,促進科技人才的雙向流動與能力建設。
3. 規則標準共建:積極參與并推動數據跨境流動、技術標準互認等領域的國際合作對話與規則制定,倡導建立對等互利的跨境科技合作新秩序。
五
政策機制創新:構建保障體系
(一)設立專項基金與跨域治理機制
構建大腹地實驗室保障體系需深度融入國家戰略,構建高效產業轉化共同體,強化短鏈配套和長鏈輻射,據此建議設立大腹地科技創新專項基金,對國家實驗室、國家重點實驗室及衍生企業提供長期穩定支持。對實驗室成果轉化企業,可實行財稅優惠政策。同時,建立跨省實驗室聯盟,推動科研設備共用,避免重復投資。
(二)優化人才引進與培養機制
針對大腹地人才流失問題,探索“雙聘制”等靈活用人機制,賦予科研人員更大的技術路線決策權,顯著提高成果轉化收益中個人和團隊所得比例。在西安、武漢等核心城市試點工程師定向培養計劃,聚焦空天材料、數據中心運維等緊缺領域,為區域產業提供精準人才。此外,合理簡化外籍人才引進流程,參照海南自貿港政策“負面清單外自用生產設備零關稅”政策,對符合區域鼓勵類產業目錄的重大設備進口減免關稅及流轉稅,提升國際科研合作效率。
(三)強化生態保護與綠色技術約束
大腹地實驗室建設需與生態保護協同推進。秦嶺、滇池等生態敏感區周邊實驗室應執行特別約束。推動綠色技術產業化,如開發人工智能節能算法應用于重工設備,實現能耗顯著降低,為區域可持續發展提供范例。
利用好大腹地獨特的生態稟賦,探索建設與優美生態環境相融合的“山水實驗室”,利用秦嶺、長江等自然稟賦,打造集科研、教育、休閑于一體的創新社區,為需要長期潛心鉆研的科研人員提供良好環境與精神滋養。
六
從“地理腹地”到“創新共同體”
在大腹地高起點、系統性布局國家實驗室和國家重點實驗室集群,是實現大腹地從“物理聯通”向“智力貫通”戰略躍升的關鍵支點。通過成渝的芯片產線、西安的火箭試車臺、武漢的腦機接口研究、昆明的新藥研發等創新節點,一個安全可控、富有活力的大腹地創新共同體將加速孕育。這不僅極大增強我國關鍵核心技術的自主創新能力,更將通過“實驗室源頭創新-產業轉化應用-技術標準引領”的三位一體模式,為深化為“一帶一路”合作提供可靠的工業技術大后方。
展望未來,大腹地需堅定把握平衡之道——統籌安全與開放、協調生態與創新,矢志成為新質生產力的核心策源地、亞洲科技合作的關鍵樞紐、全球創新鏈條的重要組成部分,為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注入強勁持久的科技內核。
盤古智庫
2025年7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