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市東源縣柳城鎮石側村,作為“百千萬工程”典型村,正通過科技與文化“雙核驅動”煥發振興新活力。在陳勝利、柯杰、鐘天省級農村科技特派員及專業教師的全程指導下,河源職業技術學院“農智匠心突擊隊”創新實踐,以科技硬實力賦能產業升級,以文化軟實力重塑鄉村風貌,打造鄉村振興示范樣板。
藝術點睛,喚醒沉睡鄉土文脈
千米主題墻繪構筑起石側村流動的“文化長廊”。突擊隊聚焦“茶香古韻”“紅色記憶”“德潤鄉風”三大主題:非遺制茶十二道工序躍然墻面,百年茶史觸手可及;天安門、軍人英姿傳遞家國情懷;仁義禮智信漫畫融入生活場景。“斑駁墻面變身‘會講故事’的文化展板!”村民蒙國旺贊嘆道。這些融合本土符號的創作顯著提升村莊辨識度,帶動游客量增長超30%。
科技興產,精準賦能產業鏈條
科技特派員團隊以硬核技術破解發展瓶頸。通過大數據分析精準梳理27項村民急難愁盼問題,確保幫扶有的放矢。其中重點攻堅茶產業技術升級:聯合柳上美人生態農業有限公司共建紅茶精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開展基于物聯網的紅茶萎凋工藝溫度自適應系統研發。該項目獲河源市2024年“揚帆計劃”科技特派員專題立項,推動傳統工藝向標準化、智能化轉型。
智慧滲透,激活傳統產業動能
“科技要扎進泥土里生根。”陳勝利教授在茶園強調。團隊將前沿技術深度融入生產:無人機航測建立厘米級茶山三維模型,精準規劃種植;航拍識別嫩茶最佳采摘期,AI系統診斷病蟲害,配合綠色防控技術實現精細管理。茶園課堂推廣的智慧方案,預計提升茶葉品質15%,畝均成本降低超100元,破解產業提質增效難題。
雙核驅動,構建可持續發展范式
“文化鑄魂與科技強基缺一不可。”陳勝利教授指出。雙核賦能已顯復合效益:文化墻繪帶動形成鄉村旅游新路線;科技應用培育出12名掌握數字技術的本土骨干;茶產業升級促進農民增收;科技特派員團隊更帶領幫扶企業赴珠三角開展產銷對接,為大灣區市場開拓業務,為企業注入新經濟活力。柳城鎮副鎮長陽聰勇表示,石側村實踐構建了“藝術+科技+市場”三維賦能的可持續模式,為“百千萬工程”提供可復制樣板。
樣板引領,繪就振興新圖景
隨著省級農村科技特派員與柳城鎮達成的長期合作,更多資源將持續注入:明年將結合茶葉采摘節深化藝術活動;紅茶精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加速技術轉化;物聯網萎凋系統落地有望成為智慧制茶新標桿等。這場以藝為橋、以技為擎的生動實踐,正為廣東推進“百千萬工程”書寫充滿科技內涵與文化張力的振興篇章。
來源:河源職業技術學院“農智匠心”突擊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