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3日,東京將迎來一場可能改變全球太空格局的重要會晤。歐盟兩位"掌門人"馮德萊恩和科斯塔,將與日本首相石破茂會談。
(7月23日,日本與歐盟將達成一項人造衛星網絡的協議)
1、日歐聯手搞"太空朋友圈",甩開美國單干了?
據報道,日歐此次會晤不是談貿易也不是聊外交,而是要簽署一份足以讓馬斯克睡不著的合作協議——共建獨立衛星網絡!
這事兒說來有趣。想象一下,現在全球的"太空WIFI"基本被馬斯克的SpaceX壟斷。但日歐這次是鐵了心要自己搞個"鴻蒙系統",不僅要在太空領域"去美國化",還要在數據共享、技術標準這些關鍵領域另起爐灶。
更耐人尋味的是,這次合作選的時間點很微妙。就在上個月,馬斯克還威脅要切斷烏克蘭的星鏈服務,這記警鐘可把日歐給敲醒了——原來把國家安全系在別人褲腰帶上這么不靠譜!難怪他們要急著抱團取暖。
(馬斯克對烏克蘭的威脅,讓外界對SpaceX失去信任)
2、日歐的太空野心,能追上中美嗎?
日歐這次合作的"衛星星座"計劃,說白了就是玩"螞蟻搬家"戰術——用一堆小型衛星代替傳統的大型衛星,實現更密集、更靈活的全球覆蓋。
這玩意兒就像在太空撒一把"智能芝麻",雖然單顆衛星不如"大西瓜"(傳統大型衛星)功能強,但勝在數量多、更新快,能24小時無死角盯著地球。
但馬斯克已經放話要往天上扔4萬顆衛星,星鏈(Starlink)現在都快成太空"釘子戶"了。其次是中國,雖然官方沒公布具體數字,但"鴻雁""虹云"等星座計劃早已啟動,去年還一口氣打了"一箭41星",擺明了要搶賽道。
(SpaceX計劃部署超4萬顆衛星,中國也在積極推進)
歐盟目標說的是290顆,相當于SpaceX的零頭,日本喊出"2030年前搞5個以上衛星系統",但具體規模還是個謎。
不過,日歐倒也不是完全沒機會——"小而精"可能是條出路。比如日本在衛星mini化技術上獨步全球,歐盟的伽利略導航系統也證明他們能搞出高精度玩意兒。但想靠這點家底和中美"太空霸權"正面剛?難!
3、"去美國化"背后:日歐的太空焦慮
從實際情況來看,日歐的覺醒似乎來得有點晚,為什么這么說呢?
日本自衛隊的通信系統至今還在租用美國衛星帶寬,每次演習都要看人臉色,還有歐盟去年想用星鏈監測地中海移民船,數據卻要先繞道美國服務器,并且在俄烏沖突期間,歐洲國家突然發現:連難民營的網絡都要靠馬斯克點頭。
(日本政府已增加對太空領域的投資,與歐盟的合作在不斷深化)
更刺激的是,美國商務部最近把"衛星星座"技術列入出口管制清單,明擺著告訴盟友:"想用?得加錢。"
但砸錢就能解決問題嗎?
日本倒是真豁出去了,防衛預算里藏著2832億日元的"太空作戰"專項(夠買28架F-35戰機!),三菱重工偷偷測試的"太空清潔衛星",實際就是反衛星武器雛形,軟銀等財團瘋狂注資太空初創企業,連壽司店都在搞"衛星送餐概念股"
歐盟卻還在犯老毛病——德國要環保、法國要主權、波蘭嫌貴,290顆衛星的預算討論了三年還沒批下來。這場面就像裝修隊開工前,業主們先為瓷磚顏色吵了半年架。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