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作為國際上的大國,在很多領域都存在一定的對比。而馬斯克作為美國的商人,在今年也有了政治生涯。對于中國也有著不一樣的看法,在7月4日柏林AI峰會現場,馬斯克語出驚人。
而早在2020年3月3日,美軍上將就曾提問馬斯克,美國如何能打敗中國,馬斯克的回答讓全場鴉雀無聲,他究竟說了什么?
2020年2月,美國空軍協會年度會議上,一位美軍上將向埃隆·馬斯克拋出了那個縈繞在五角大樓心頭的問題,美國如何才能打敗中國?
這位以顛覆航天與汽車行業聞名的科技狂人,給出了一個令全場陷入短暫沉默的答案。
馬斯克面對美軍高層,拋出的第一個震撼彈直白得近乎殘酷,中美競爭的勝負手,不在當下軍力的簡單對比,而在未來經濟與科技創新的賽跑,戰爭的基礎是經濟。
中國經濟以其龐大體量和迅猛增速,被馬斯克預測終將遠超美國。當對手的經濟規模成為你的兩倍甚至更多時,僅靠維持現狀無異于坐等落后。
美國空軍采購主管威爾·羅珀對此深表共鳴,他疾呼數字化速度就是未來戰場的生命線,如果不能以數字化的速度前進,那就輸了。
這促使美國空軍將目光投向硅谷的活力,通過旗下空軍風險投資公司,他們在18個月內向商業初創企業注資3.6億美元,利用杠桿撬動成近10億美元規模,積極網絡如SpaceX、數據巨頭Palantir和AI新銳Anduril Industries這樣的獨角獸。
馬斯克更點明創新文化的關鍵,建立機制,重獎創新者,寬容有價值的失敗,但絕不容忍不思進取者。他深知創新的真正瓶頸常不在奇思妙想,而在規模化量產。
SpaceX的秘訣之一,便是在設計星鏈衛星之初就同步搭建生產線,讓易于量產成為基因而非事后補救。
美國空軍已在測試星鏈技術,探索其如何支撐未來全域作戰指揮系統的機器高速對話愿景。這場圍繞未來戰爭制高點的無聲競賽,正悄然拉開帷幕。
當對話觸及空戰未來,馬斯克給出了更富沖擊力的預判,戰斗機的時代已經結束。他描繪的未來空中圖景,主角是蜂群般涌現的自主無人機系統。
這并非科幻臆想,而是基于AI和自動化技術突飛猛進的理性推演。想象一下,成本低廉、可大規模部署、不畏犧牲的智能無人機集群,其作戰效能和靈活性足以讓最先進的有人戰機相形見絀。
馬斯克并非狂熱的好戰分子,他敏銳地意識到自主武器蘊藏的巨大風險,急切呼吁必須保持人在回路中的關鍵控制權,即人類對無人機攻擊非敵方目標保有最終決策權,防止算法失控釀成災難。
這展現了他對技術倫理的審慎態度,他將目光投向了更浩瀚的疆域,那就是太空。馬斯克心中的太空圣杯是實現火箭的完全可重復使用性。
SpaceX的獵鷹9火箭邁出了部分回收的重要一步,而終極目標蚱蜢項目則瞄準徹底顛覆航天發射經濟學。
這不僅關乎他那宏大的火星殖民夢想,更被其視為確保美國太空領導地位的戰略基石。他引用了《星際迷航》的經典意象,必須讓星際艦隊成真。科幻的未來,值得成為現實。戰場形態的巨變,預示著一個全新的博弈維度。
馬斯克對中國潛力的認知,遠非西方一些刻板印象所能概括。
時間推進到2025年5月23日,他接受CNBC采訪時再次強調中國令人矚目的發展動能。他特別指出中國在兩大領域的卓越表現,令人震撼的基建能力與龐大的人才儲備。
中國的發電量好比飛出地球軌道的火箭般迅猛增長,而美國在這方面幾乎停滯不前,馬斯克用形象的比喻描述中美在基礎能源保障上的差距。
他預測當年底中國發電量將達美國2.5倍,并正朝著3-4倍的目標邁進。這背后不僅支撐著龐大的制造業和電動汽車產業,更是未來人工智能競爭不可或缺的電力血液。
談及中國人才,馬斯克的評價充滿真誠的贊賞,中國有很多聰明、勤奮的人在做偉大的事。他直言許多外界人士并未真正認識到中國的強大實力,中國確實是不同尋常的。
這種強大,在科技前沿領域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轉化為現實競爭力。2025年柏林AI峰會上,馬斯克在點評中國人工智能大模型DeepSeek-R1時,語驚四座表示中國并沒有崛起,中國只是恢復了歷史地位,自古就是第一強國。
他毫不吝嗇對DeepSeek-R1的贊譽,在算力消耗僅為GPT-4約十分之一的情況下,實現了媲美甚至超越的性能表現,堪稱性能與成本的雙重奇跡。
中國AI的崛起已遠超實驗室范疇,在比亞迪、吉利等智能工廠,數百臺機器臂協同作業,良品率趨近完美而能耗驟降;AI更化身為程序員的超級副腦,360公司推進的AI編程工具號稱能將開發效率提升五倍。
人才市場也為之轉向,互聯網巨頭為AI人才開出百萬年薪,斯坦福大學招生也開始青睞能用AI解決實際問題的學生。一個以AI為引擎的新質生產力時代,正在東方加速成型。
馬斯克那番讓全場鴉雀無聲的回答,其震撼力并非源于對擊敗誰的具體戰術闡述,而在于他撕開了未來競爭的本質幕布,大國博弈的深層邏輯,已從單純的軍備競賽,不可逆轉地轉向以經濟為根基、以顛覆性科技創新為引擎的綜合國力競爭。
他預言的戰斗機時代落幕與無人機時代崛起,描繪的星鏈網絡與完全可回收火箭,以及對中國科技爆發力與人才優勢的深刻洞察,共同勾勒出一個清晰圖景,誰能在創新的馬拉松中持續領跑,誰才能真正定義未來的規則與格局。
馬斯克呼吁的激進創新與擁抱科幻未來,并非好高騖遠,而是生存與發展的必然選擇。當會場恢復聲響,留下的不應僅僅是驚愕,更是深刻的警醒與面向未來的行動號角。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