亨利·基辛格是美國外交史上一個繞不過去的大人物。他活了整整100年,見證了冷戰、中美建交、全球化這些大事。2023年2月,他在一次活動中被一位美軍上將問到“美國怎么戰勝中國”,結果他的回答沒啥火藥味,反而讓全場有點唏噓。
基辛格這人,起點其實挺苦的。1923年5月27日,他出生在德國巴伐利亞州一個叫菲爾特的小城,家里是猶太人。那時候納粹開始抬頭,日子不好過。1938年,15歲的他跟爸媽弟弟一起跑路,先去了倫敦,然后輾轉到了美國紐約。這段經歷對他影響挺大,讓他從小就明白啥叫權力,啥叫生存。
到了美國后,基辛格一家住在紐約曼哈頓的華盛頓高地,那是個移民扎堆的地兒。他一邊打工一邊上夜校,高中畢業后本來想做會計,但二戰爆發改變了他的軌跡。他被征召入伍,加入美國陸軍。因為會說德語,他在部隊里干起了情報工作,戰后還參與了德國的去納粹化。這段軍旅生涯讓他接觸到了國際事務,也磨出了他的韌性。
戰后,基辛格靠著退伍軍人法案進了哈佛大學。1950年,他拿了學士學位,后來又讀了碩士和博士。他的博士論文研究的是19世紀歐洲的外交平衡,寫得挺深,奠定了他后來搞外交的理論基礎。在哈佛,他開始研究核戰略和國際關系,1957年還出了一本書,叫《核武器與外交政策》,提出可以用有限核戰爭應對蘇聯,這在當時挺炸裂的。
基辛格不是光會讀書的書呆子,他很懂得怎么混圈子。60年代,他給好幾個政府部門當過顧問,還幫過尼克松競選。1969年,尼克松上臺后,直接把他拉去做國家安全顧問。這時候,基辛格才真正開始大展拳腳。1973年,他又當上了國務卿,成了美國歷史上第一個身兼兩職的人。
說到基辛格的功績,最牛的肯定是中美關系正常化。1971年,他偷偷跑去北京,跟周總理見了面。這次訪問可不簡單,直接促成了1972年尼克松訪華,把中美關系從敵對拉到了對話。這事兒不光是冷戰格局的大調整,還讓中國慢慢融入了世界經濟,后來能崛起成今天這樣,基辛格絕對是關鍵推手之一。
他搞外交有個特點,叫“現實主義”。啥意思呢?就是不講啥大道理,主要看國家利益。比如在越南戰爭里,他談成了《巴黎和平協定》,想讓美國體面撤軍,1973年還因此拿了諾貝爾和平獎,雖然北越那邊沒領獎。在中東,他也搞了“穿梭外交”,在1973年贖罪日戰爭后幫以色列和阿拉伯國家停了火。
當然,基辛格也不是沒爭議。有人說他太冷血,比如支持轟炸柬埔寨,還有在拉美扶植過獨裁政權。這些事到現在還常被拿出來批。不過話說回來,他那套現實主義的玩法確實幫美國穩住了不少局面,尤其是在冷戰那會兒。
1977年,他從政府退休,但沒閑著,開了一家咨詢公司,繼續給各國政府和企業出主意。他還寫了好幾本書,像《外交》《論中國》《世界秩序》,全是干貨,講得特別透。后來年紀大了,他還是沒消停,經常發文章、接受采訪,聊中美關系、全球局勢啥的。尤其對中美,他一直說兩國得好好管住競爭,不然可能出大亂子。
基辛格活到100歲,真算得上是個傳奇。不過他2023年11月29日去世了,留下的遺產有褒有貶,但影響力是實打實的。
2023年2月6日,加州有個活動,是在里根總統圖書館紀念里根112周年誕辰的。那天來了不少人,有政界大佬、軍方高層,還有學者。基辛格作為主講嘉賓,講了講里根當年的領導力,說他既是冷戰硬漢,也是和平推手。
講完后有個問答環節,一位美軍上將站出來問了個很沖的問題:“基辛格博士,現在中國軍事經濟都起來了,美國咋才能在這場大國競爭里贏?或者說,咋戰勝中國?”這問題一出,現場氣氛立馬繃緊了。畢竟中美關系那幾年挺僵,貿易戰、科技戰、軍艦在南海對峙,大家都想聽聽這位老外交家咋說。
基辛格沒急著答,停了一下才開口。他說的大意是:“‘戰勝’中國這個提法本身就不太對。中國不是蘇聯,它有幾千年歷史,經濟跟全球連得死死的,想‘打敗’它既不現實,也沒啥好處。”他覺得中美關系不是你死我活的游戲,得靠外交和對話來管住。
接著,他話鋒一轉,說:“美國要想強,先得把自己家收拾好。咱們的力量在團結上,現在國內亂糟糟的,哪來的底氣跟人硬碰硬?”他點了點美國這幾年的問題——政治撕裂、經濟差距拉大、大家互相不信任。他還拿中國比了比,說中國疫情那會兒動員力強,上下擰成一股繩,這才是大國該有的樣子。
基辛格這話一說完,現場沒啥掌聲,反而有點唏噓。為啥呢?可能有人期待他給個狠招,比如加大軍費、全面脫鉤啥的,結果他卻說美國得先治自己的病。這種“潑冷水”的回答,跟一些人的預期差太遠了。
不過你細想,他這話其實挺實在。中美現在啥情況?經濟上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打貿易戰誰都疼;軍事上,中國在亞太的實力上來了,美國想壓住沒那么容易。基辛格這么老狐貍,肯定知道硬剛不是啥好主意。他那套現實主義,還是想找個平衡點,既保美國利益,又不搞得天下大亂。
基辛格那番話傳出去后,媒體炒得挺熱。美國好幾家大報都寫了,網上也吵開了。有人覺得他講得對,美國確實得先團結起來,不然光喊口號沒用;也有人不爽,說他太軟,對中國不夠硬。
政策層面,基辛格的話沒啥立竿見影的效果。2023年下半年,美國對華政策還是老樣子,一邊加碼科技限制,一邊在亞太搞軍演。國內團結?更別提了,國會里吵得不可開交,連個預算都通不過。反倒是中國那邊,2023年夏天南方發大水,政府組織救援挺給力,跟基辛格說的“凝聚力”還挺搭。
基辛格自己也沒閑著。2023年7月,他又跑去北京見了中國領導人,聊了聊和平共存的事。這次訪問挺低調,但能看出來他還是想推中美關系往好的方向走。可惜,沒過幾個月,11月29日,他在康涅狄格州家里去世了,100歲整。
他走后,中美關系還是那個老樣子——斗而不破。兩國在氣候變化、AI治理上有點合作,但貿易、科技、軍事上的角力一點沒少。基辛格留下的現實主義思路,倒是還挺有參考價值。他老說大國得看長遠,不能光圖一時痛快,這話在今天的中美博弈里聽著挺有分量。
參考資料
張靜.基辛格1971年北京之行[J].百年潮,2012,(09)
:57-63.DOI:10.16624/j.cnki.11-3844/d.2012.09.004.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