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緒是現代世界的痛。
想必大多數人都會有如此的感知,要么是身邊人,要么是自身,越來越多的被情緒所左右,焦慮、抑郁成為這個時代的流行病。那么該如何理解給我們造成如此困擾的情緒,我們是否能克服它呢?
首先可以肯定的是,情緒是一種生理現象,那么它就一定源自于我們的進化歷程。就像現代女性往往會吐槽——經期這種沒什么用又帶來痛苦的東西有什么進化價值?什么時候能把經期進化沒?
從進化的角度看,情緒并非人類所獨有的節能化結果,生物在漫長的自然選擇中,以情緒為表現的適應環境的機制,可以更加高效的提升生存與繁衍的成功率,并有助于培養社會協同帶來的群體生存競爭力。
在《決策腦科學》一書中,作者提出:任何時刻,我們的大腦都只進行三種活動:思考想法、感受情緒以及對這些想法和情緒做出生理反應。這些活動全都依賴于執行這些功能的細胞的健康情況。
在生理層面,我們通過大腦周邊系統細胞來感受情緒,信息通過我們的感覺系統進入大腦后,首先會停留在杏仁體,杏仁體會問:“熟悉嗎?安全嗎?”足夠多的感覺刺激,讓我們感到熟悉,然后我們就感覺這個世界是安全的。
然而,如果某個東西讓我們感覺不熟悉,我們的杏仁體就會將它標記為危險物,并觸發恐懼反應——“戰斗-逃跑或撞死”。我如果你天性好斗,可能就會發怒,嗓門變大,開始與之戰斗或試圖趕走它;如果你的風格是遇到這種情況時逃跑或裝死,那這種反應可能就是你最好的選擇。
這僅僅是一個例子,總的來說,情緒進化源于生物對環境的趨利避害需求。基于生與死的二元區分,可以很容易的劃分出來兩種情緒的極端:積極的情緒,可以讓我們趨向那些更有利于我們生存和繁衍的外界環境條件,比如食物、伴侶;而消極情緒則幫助我們逃避危險,比如激發腎上腺素逃避捕食者,或者產生惡心嘔吐現象避免攝入病原體。
上個世紀60年代開始,著名的心理學家保羅·艾克曼就開始研究那些人類共通的、可以被認為是從進化而來的基本情緒,并給出了一個“普遍基本情緒”(universal basic emotions)列表。在艾克曼著名的實驗中,實驗人員向來自不同文化的人展示人臉照片,并要求參與者將面部表情與某種情緒相匹配,從而捕捉那些人類通用的情緒模板。
基于這一研究,保羅·艾克曼指出,存在六種不同的普遍基本情緒——生氣、驚訝、惡心、快樂、恐懼和悲傷,同時他還暗示存在著第七種情緒——輕蔑。不過更多支持他的研究框架的人傾向于將驚訝排除在情緒之外,只保留五種,更有一些研究將基本情緒擴展到十五到二十種(艾克曼本人現已將種類增加至21種)。
除了所謂的基礎情緒,人們在漫長的群體演化中,又將基本的生存情緒擴展到了社會關系當中。比如最著名的共情能力,現代科學甚至認為我們大腦中有專門的“鏡像神經元”來去體會他人的情緒,由此情緒可能是比語言更早的群體行為協調工具,畢竟說話需要有一個時序性,說者和聽者會有一個表達和理解的時間差,而情緒幾乎是可以瞬間被表達和接收的。
如果說共情是一種更高效的信息表達方式,可以帶來協作當中的信任或不信任感,那么道德情緒大多是一種后向的制約,即假設問題發生后,我們會如何看待。比如愧疚感(損壞他人利益)、羞恥感(個人尊嚴層面)、公平感(期待被平等對待),這些都可以讓整個社會達成一種足夠強力的共同規范——該做什么和不該做什么。
當然,還有最重要的、幾乎是人類世界中永恒主題的“愛”。雖然把這種感情功利化很世俗,但情侶之間長期穩定的聯系、親子之間的哺育和保護,都是確保繁衍的絕佳策略。
不過,一說到情緒,就牽扯到百萬年的進化歷程、生與死的邊緣選擇的話,還是過于復雜。如果要把情緒簡化的解釋并應用的話,該怎么辦?
在做這個大膽的簡化之前,還是先回到情緒的一些生理原理上?!稕Q策腦科學》中提到,當杏仁體被觸發,我們感到恐懼。此時,我們就不能運行海馬體的學習和記憶回路。我們無法清晰思考,直到我們按下“暫停鍵”,花點時間冷靜下來,重新感到安全。正因為如此,那些考試焦慮癥患者即使試前準備的很充分,考試時往往也表現不佳。從神經解剖學上來講,周邊系統的焦慮回路被觸發后,我們就無法進入儲存著所學知識的大腦皮質的思維中樞了。
我們的腦干(中腦中線區)將信息直接傳送給左右腦杏仁體的情緒細胞。我們大腦的左右半球各有一個杏仁體,其職責是基于感覺對威脅進行自動評估。我們還完全依賴我們的情緒組織特別是海馬體(左右腦各一個)細胞來創造記憶。要注意的是,我們的杏仁體和海馬體存在著對抗性:杏仁體發出警報后,海馬體會關閉警報。我們無法再學習和記憶新信息,因為我們在忙于處理緊急情況。想象生活在高壓之下的孩子,他們的學習腦在神經解剖學意義上被關閉后,是根本不可能學習任何新東西。
從這個例子可以看出,情緒對人的思維有一種直接的推動和控制作用。想象一下,當我們面對猛獸追擊的時候,如果還三心二意的想著晚上吃什么,不把精力聚焦在如何逃生上面的話,可能這輩子就不再會有晚上吃什么的話題了。當我們解除了逃生危機,就依然可以把想法轉移到晚餐這個問題上,所以情緒在此有一種搶占注意力通道的職能。
還有一種情況,比如當我們因為做錯事而導致損失的時候,內心會生出一種后悔的情緒,這種情緒并不是一過的,而是持續彌漫在接下來的生活中,這種情緒會不斷迫使我們反思這個錯誤,進而去尋求解決方案,并足夠深刻的讓我們避免下一次問題的發生。這時,情緒雖然說也搶占了注意力的通道,但不是全部的搶占,而是在一段時間內,將這件事情用情緒的方式儲存下來,確保我們在忘記前,吸取到足夠多的教訓。
有科學家認為,當我們遭遇了一種體驗,對它卻不能有意識地施加直接影響,這就被稱作“情感”。也有心理學家做出過如下論斷——所有的心理問題,本質上都是注意力的問題。
綜合以上種種,試圖提出以下關于情緒的三個要點:
一、情緒的觸發:當我們遇到無法掌控的事情,就大概率會觸發情緒;
二、情緒的反應:情緒會調動身體機能,集中注意力在遇到的問題上;
三、情緒的效果:情緒具備調動和分配注意力的功能,在情緒持續期間,會不斷地向我們的大腦索要注意力資源,對事情進行分析,同時情緒也具備儲存的功能,對記憶關鍵事情進行冗余。
展開來說,如果事情自我完全可控,可能不會引起太多情緒,只有當突發的環境要素需要我們做出反應的時候,情緒才會快速襲來。這時,情緒的作用就是調動我們的注意力,使得我們可以專注在處理情緒的誘因上。如果環境的誘因不是瞬時的,或者我們短期內沒有解決,情緒也不會很快消失。在情緒持續期間,會不斷提醒我們要解決這個問題,這種方式比單純的記憶有效,因為記憶力往往沒那么靠譜,情緒給記憶加上了一個優先級和放大器。
舉例來說,當我們突然被指派一項時間緊任務重的事項,這種不可控性就會觸發“焦慮情緒”,這種情緒讓我們把注意力聚焦在這項任務上。但這也有負面問題,如果處理不好這種焦慮情緒,就會讓我們的大腦的注意力通道被全部占用,導致無法很好的完成這項工作。同時在這項工作持續期間,我們也會在夢中驚醒,或吃飯吃到一半想到自己還沒有完成的工作,或在想出去大玩一場的時候焦慮襲來,這些都是情緒持續期對我們注意力分配的管理。
最關鍵的是,這項關鍵任務并不會關乎我們的“生死”,由此也就引出了一個重要的問題——情感機制進化的遲滯和快速發展的現代社會之間的矛盾沖突。
被譽為當代達爾文的E.O.威爾遜曾說:人類的真正問題在于......我們擁有舊石器時代的情感、中世紀時期的體制和上帝般的技術。開篇提到的,即越來越多的人受到情緒困擾的問題,很顯然是情緒作為適應遠古環境刺激的產物,在當代社會中錯配導致“反應過度”了。
就像時間緊任務重的項目,跟遠古時期被野獸追捕的重要性完全不同,但現代的大腦還不足以在緊急性上給與這些事情權重分類。更可怕的是,如果現代人的大腦,將絕大多數生活中遇到的不確定性都“加急”處理的話,比如想到未來的生活、情感關系,甚至是體檢當中不合格的指標,這些統統被納入到“情緒-注意力”這個管理系統的話,最終的結果就會導致我們耗盡注意力資源,呈現出來的就是過度焦慮(對未知的過度反應)和抑郁(注意力極度匱乏)。
不僅是負面情緒的錯配,正面情緒也在被濫用。網絡視頻泛濫的年代,人的注意力不斷地被分配到那些簡單、快速就能夠獲得多巴胺回饋的“新鮮事”上;社交媒體上收獲的“點贊”、轉發評論和關注粉絲的數量,也成為“情緒獎勵”的來源。我們的遠古的情緒腦還不足以搞清楚現代科技喂給自己的是什么的時候,就已經掉入了不斷循環正面情緒反饋的陷阱中,無法自拔。
特別是在商業領域,人們發現,就結果而言,訴諸情感而非訴諸理性才能帶來最大的成功。對商家來說,最好的結果往往是通過讓人相信而不是脅迫來取得。這也就導致了如今的營銷越發“光怪陸離”,除了傳遞“商品價值”,更要給足“情緒價值”,甚至不惜通過制造恐慌和焦慮,來吸引人們的注意力并誘發非理性消費。
曾經,情緒是確保我們生存的“快捷鍵”,通過將復雜生存策略壓縮為高效反應模式,讓我們可以快速決策行動,趨利避害,大幅降低決策的注意力資源和算法的時間成本。它更是從生物個體的生存模式,慢慢進化為群體協作的基本前提以及共同文化的主要根基。
如今,鋼筋水泥的叢林,不像原始森林那般危機四伏,但撥動我們情緒心弦的問題不是變少,而是更多了。當已知和未知、控制和失控的比例漸漸失衡,遠古時代的情緒算法似乎也很難驅動我們更好的適應。此時,作為進化中的一環的我們每一個個體,不能期待著依靠選擇機制來解決,只有自身更好的理解情緒的本質,才能在焦慮過剩、情緒過載和注意力宕機的風險中,把自己解救出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