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羅夕夕解讀幾個常見的失智癥相關誤區。此外,歡迎關注羅夕夕博士視頻號。
“老年癡呆”就是阿爾茨海默病?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老年癡呆”這個詞常常被用來形容老年人記憶力減退的現象。它在民間廣為流傳,卻帶著一定的誤解和貶義色彩,容易讓人產生刻板印象。實際上,醫學上更傾向于使用“癡呆癥”(Dementia)這一術語,它并非單一疾病,而是一組以持續、不可逆的認知功能障礙為特征的綜合病癥的總稱。
而癡呆癥,又是一個廣義的概念,涵蓋了多種因大腦功能受損而導致的認知功能衰退情況。它的病因多種多樣,包括但不限于:
腦部損傷:如頭部外傷、腦腫瘤等。
缺血性病變:如血管性癡呆,由腦血管阻塞或出血引起。
其他特定類型癡呆:如額顳葉癡呆(FTD)、路易體癡呆(LBD)等。
在眾多癡呆類型中,只不過阿爾茨海默病是最常見的一種,約占癡呆癥病例的60%-70%。它是一種漸進性神經退行性疾病,主要影響記憶、思維和行為能力。盡管“老年癡呆”常被誤認為是阿爾茨海默病的代名詞,但兩者并非完全等同,了解這一區別是正確認識疾病的第一步。
阿爾茨海默病 ≠ 單純的“記憶差”
許多人認為,阿爾茨海默病僅僅是“記憶力變差”,甚至將其與正常老化混淆。然而,這種疾病遠比“健忘”復雜得多。
早期:記憶的“斷層”悄然來襲
阿爾茨海默病的早期癥狀往往表現為近期記憶顯著喪失。患者可能剛剛記住的事情轉瞬即忘,比如剛說的話、剛做的事,甚至剛剛吃過的飯菜。例如,一位擅長烹飪的家庭主婦,可能在炒菜時突然茫然,忘記下一步該放什么調料;或者反復詢問同一個問題,卻對剛剛得到的答案毫無印象。這些癥狀看似與普通健忘相似,但其背后是大腦中異常的β-淀粉樣蛋白斑塊和神經纖維纏結(tau蛋白異常堆積)等病理變化,這些病變逐漸破壞神經元,導致認知功能受損。
中期:從記憶丟失到情緒與行為的改變
隨著病情進展,阿爾茨海默病患者的生活逐漸被混亂和焦慮籠罩。他們可能頻繁丟失物品,比如鑰匙、眼鏡,甚至將物品放在不合理的地方(如把手機放進冰箱)。更令人困擾的是,患者可能因此產生被害妄想,懷疑他人偷竊或環境發生變化。這些情緒波動可能導致性格改變,原本溫和的人變得易怒或多疑,讓家人感到陌生和無措。
試想一下,如果我們每天都在記憶的迷霧中掙扎,找不到熟悉的物品、面孔,甚至無法分辨時間和地點,內心的無助與恐懼可想而知。此外,羅夕夕經常勸大家換位思考,假如你馬上要出去坐動車,身份證找不到了,急得翻箱倒柜,而這種著急找東西卻找不到的狀態,就是癡呆癥患者的日常。這種狀態遠非“健忘”所能概括,而是對患者心理和情感的巨大挑戰。
晚期:自我世界的逐步瓦解
到了疾病晚期,阿爾茨海默病患者可能完全喪失對時間、空間和自我認知的基本判斷。他們可能無法辨別季節、日期,甚至晝夜顛倒;熟悉的家變成陌生的迷宮,日常對話變得困難,連“勺子”“杯子”這樣的簡單詞匯也可能遺忘。生活自理能力顯著下降,患者可能穿錯衣服、迷失方向,甚至無法完成簡單的進食或穿衣動作。
身體機能也逐漸衰退,運動能力減弱,吞咽困難增加,容易引發吸入性肺炎等并發癥。長期臥床可能導致褥瘡、感染等問題,最終危及生命。
阿爾茨海默病是“幸福的遺忘”?一個殘酷的誤解
絕非如此。患者在清醒狀態下目睹自己的世界逐步瓦解,內心充滿恐懼與迷茫。
有人誤以為阿爾茨海默病是一種“幸福的遺忘”,仿佛遺忘痛苦是一種解脫。然而,這種想法是對患者真實處境的極大誤解。阿爾茨海默病患者并非單純“忘記過去”,而是在清醒中經歷認知、情感和自我的逐步喪失。他們可能僅保留童年的零星記憶,卻無法理解當下的世界,這種割裂感帶來的痛苦遠超想象。
患者不僅要面對記憶的空白,還要承受因認知障礙帶來的社交孤立和情感挫折。他們的家人同樣背負著巨大的心理和照護壓力,目睹摯愛之人逐漸“消失”,卻無力阻止。
如何關愛阿爾茨海默病患者?從理解開始
面對阿爾茨海默病,我們不僅需要科學的認識,更需要社會的理解與支持。以下是一些實用的建議,幫助我們更好地關愛患者。
早期識別,及時干預:如果發現家人記憶力顯著下降、行為異常,盡早就醫,爭取早期診斷和治療。
營造安全環境:為患者提供熟悉、簡潔的居住環境,減少迷失和焦慮的可能性。
耐心溝通:用簡單、清晰的語言與患者交流,避免爭吵或糾正,給予情感支持。
關注健康飲食:研心智飲食(如富含Omega-3脂肪酸的深海魚、堅果)可能有助于減緩認知衰退。
健康生活,預防癡呆風險
雖然阿爾茨海默病的病因尚未完全明確,但研究表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可能降低癡呆風險。保持規律運動、均衡飲食、充足睡眠、積極社交,以及控制心血管疾病風險因素(如高血壓、糖尿病),都有助于保護大腦健康。此外,限制反式脂肪攝入、減少加工食品消費,也被認為與降低認知衰退風險相關。
讓我們從點滴做起,無論是為家人選擇更健康的飲食,還是在社區中傳遞更多理解,都能為患者和家屬帶來一束溫暖的光。
參考文獻
Alzheimer’s Association. (2023). 2023 Alzheimer’s Disease Facts and Figures. Alzheimer’s & Dementia, 19(4), 1598-1695. PubMed: 36918389
Jack, C. R., et al. (2018). NIA-AA Research Framework: Toward a biological definition of Alzheimer’s disease. Alzheimer’s & Dementia, 14(4), 535-562. PubMed: 29653606
Livingston, G., et al. (2020). Dementia prevention, intervention, and care: 2020 report of the Lancet Commission. The Lancet, 396(10248), 413-446. PubMed: 32738937
歡迎關注羅夕夕博士視頻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