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新聞主筆 沈彬
近日,湖南衡陽街頭,一名女子突發昏厥倒地,正巧路過的盤先生和另一名醫生,一起輪流為女子實施心肺復蘇。這本身是一件正能量的“暖新聞”,但是,經過個別媒體放大、傳播犄角旮旯里的網友留言之后,新聞就變得怪異起來了。
新聞報道提供的截屏顯示,一名網友在新聞底下留言說“換個女的來按啊”,又一則跟評說“明顯有襲胸嫌疑”。很快這則新聞的關鍵詞就從救人滑向了“襲胸”,救人者盤先生也不得不出來“自證清白”,強調“自己是臨床醫學專業畢業,急救時動作已非常注意”。
可問題是,誰質疑了盤先生涉嫌“襲胸”呢?有多少人質疑呢?
截圖顯示,這兩則留言總共只有一個點贊,而在原始新聞下面的跟評里,大量的都是正面的表揚鼓勵。如果不是故意挖掘、放大傳播,把“襲胸”作為新聞關鍵詞,兩個網民在犄角旮旯里的留言,根本不會有這么大的影響,也不會對救人者造成困擾,更不會對今后的街頭救人投下顧慮和陰霾。
相關留言截屏
那么,為什么要去放大這種極端的、個別的、惡意留言?為了凸顯事件的沖突性、爭議性嗎?
有句話叫“不回應惡意,惡意就會原路返回”,可能還要加兩句:“不去放大愚蠢,愚蠢就會自慚形穢;不去點贊刻薄,刻薄就沒有流量支持”。
在流量化的時代里,主流媒體更應該擔起把關人的責任,本來只是一星半點的極端言論,被放大傳播之后,卻得到了流量的“加持”,殺傷力驚人。一者,對新聞當事人造成了嚴重的傷害、困擾,寒了救人者的心,逼著當事人自證清白;二者,傳播了極端言論,可能會固化對個別群體的刻板印象,成為群體撕裂、對立的“新物料”。
在這個正能量的新聞當中,我們沒有感受到救人者盤先生得到應有的禮遇,卻看到了陰暗角落里那兩個不知名的網民的“勝利”,成功地將仇恨、對立、刻板印象拋灑進了網絡空間當中,掀起了一陣帶毒的流量。
事發現場照片
近段時間,不少網絡上的極端偏激言論,本就是無稽之談,所謂“見怪不怪,其怪自敗”。但是因為有爭議性、話題性,被有意無意放大傳播之后,從小眾轉向大眾,出圈之后“破瘡流膿”、穢土轉生,給當事人、當事單位造成了很大的壓力,客觀上放大了很多暴戾、愚昧的聲音。
媒體當然應該重視評論區的留言,與網民積極互動,但對這種極個別的極端聲音,寥寥無幾的點贊量本就說明了問題,說明了主流民意所向。
媒體要做“歷史的記錄者”“時代的觀察者”,而不是情緒煽動者、沖突放大者。風識正邪、心有是非,希望大家都能把好手中的筆、擔起社會責任,不為流量所誘惑,不給刻薄添熱度,不讓偏執有市場。
本期編輯 邢潭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