瑪曲縣阿萬倉濕地公園的藏族小伙子昂秀才讓有點緊張,講解得結結巴巴的。其實他完全不必。這里就是他的家鄉,他熟悉這里的河曲高山,以及山中的神祗。
阿萬倉濕地位于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瑪曲縣,是黃河上游核心水源涵養區。黃河的藏語就叫瑪曲,“瑪”有三種藏文解釋,其中最浪漫的說法,瑪曲是山神阿尼瑪卿的女兒,本想嫁給四川阿壩地區一個叫雪寶頂的神山,為了愛情她改變了一直向東的流向直奔南方,到了若爾蓋快要到長江流域時,山神阿尼瑪卿發話,西北是一個貧瘠的地方,如果你放棄了它,沒有水,就會斷了那里的煙火,生命萬物無法繁衍生息,讓她回頭。她毅然決然地放棄愛情,近180度大轉彎向北流去,拯救北方干旱的土地和百姓。
本來是個多情的故事,變成了拯救與慈悲的主題。
圖為治理中的沿河沙化帶。
這個傳說是2019年一位藏族老人講給我聽的。后來我有寫過相關的文章。我一直覺得我來過瑪曲,對瑪曲有一種膜拜。其實我從未來過瑪曲,自然也沒有來過阿萬倉。
從黃河流向來看,阿萬倉正是瑪曲姑娘聽到父親阿尼瑪卿的召喚的地方。她猶豫了兩百里,在若爾蓋轉頭向北向西。阿萬倉濕地給予了黃河充分的水分涵養,自此之后,黃河便浩浩湯湯,穿越黃土高原后,一路向東,成為了中華民族的母親河。可見阿萬倉濕地對于黃河是多么重要。
登上阿萬倉觀景平臺,一側是阿萬倉鎮,一側是漫布著九條支流的無邊濕地,其間星星點點的牦牛仿佛在告訴大家誰是這里的主人。
近年來,阿萬倉在進行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治理。針對長達200公里沿黃沙化帶,采用“整地+植灌+草方格+施肥+人工種草+圍欄”模式,種植本土植物,2022-2023年修復河岸沙化帶2.11萬畝,修復濕地植被1.1萬畝,建設圍欄60公里。當地還組建專業捕鼠隊,采用生物防治與人工捕殺的方法,以日均滅鼠800只的力度防控,減少草原退化誘因。
這些數字的完成有賴于河長制與全民參與。黃河阿萬倉段9條支流設立專職河長,定期巡河確保“污水零入河”。卓瑪加布、交巴東知等當地藏胞自發成立環保協會,開展垃圾清理、生態宣講等活動,參與人數頗為可觀。通過整治,阿萬倉生態治理成效明顯,水源補給能力提升,生態退化趨勢逆轉,水質與土壤優化。
全民參與,給人印象頗深。我幾次在路邊看到清理垃圾的藏族老人,因語言不通沒有詢問,料想應是非組織的志愿行為。
瑪曲縣地處青藏高原,加之海拔高,氣候寒冷,植物生長期短,自然條件嚴酷等原因,可借鑒的沙化治理技術措施少,沙化治理難度大,效果難以持續鞏固。經過多年的試驗、示范和總結,瑪曲縣探索出了一套適合瑪曲縣高海拔、氣候寒冷、風大等地理條件和氣候環境的沙丘治理技術模式。通過甘南黃河上游水源涵養區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修復工程,2021年至2023年累計完成治理總面積63.44萬畝,項目總投資8.71億元。
圖為瑪曲阿萬倉鎮。
值得關注的是,環保工程實施以來,采購縣內有機肥加工企業有機肥40余萬噸,采購資金達2.8余億元;吸收本地未就業大學生30余名參與項目建設管理,聘用勞務人員4800余人次,勞務收入達3600余萬元。要知道,瑪曲全縣才5.57萬人。用最簡單的算法,人均通過環保工程獲得勞務費640余元。瑪曲在保護黃河水源涵養地的同時,扶持了本地企業,創造了本地就業,增加了瑪曲人的收益。
在瑪曲,沒有為環保而環保,而是為民生而環保。
在某些國家,環保主義與反環保主義經常發生正面沖突。中國不會出現,因為環保會讓方方面面都得益,而且是可持續的長遠利益。
當然,西方的環保實踐也絕非僅是“政治正確”那么簡單,僅僅用“政治正確”來衡量西方環保政策往往會陷入片面和偏激。西方環保是融合了政策約束、經濟利益、社會共識與技術創新的系統性轉型推進。有很多方面值得中國學習;同樣,通過瑪曲治河我們可以看到,中國環保的高效落實和全民參與也是值得西方借鑒的。只是不知道,西方人有沒有這個雅量。
這么多年過去了,瑞典環保女孩格蕾塔應該已經長大了吧?
在公路邊,瑪曲的公益廣告路牌上赫然寫著——“愛護環境也是一種修行”。車速快我沒能拍下來。我想這句話主要是提醒游客的。當地漢藏群眾早就知道這個道理。
(歐洲時報/馬林 圖文報道,編輯:晴,轉載請注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