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環球時報
美國《國會山報》7月15日文章,原題:中國共建“一帶一路”倡議2.0:更小的項目,更大的影響一列貨運班列6月30日從中國西部出發,前往秘魯錢凱港——在中國實施的更低調但更精準的全球基礎設施新項目中,這是一個頗具象征意義的里程碑式進展。隨著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深化發展,港口、鐵路和數據電纜等具有顯著實用功能的項目正在取代大張旗鼓興建的壯觀項目。4月29日,廣州首條直航秘魯錢凱港航線正式開通,將為中國和拉丁美洲出口商節省近30%的運輸成本。
隨著航運時間縮短,曾經沉寂的秘魯漁村已變身物流樞紐,成為中國基礎設施皇冠上的最新明珠。預計2030年的年吞吐量將超過100萬個標準集裝箱。
這是中國全球戰略的新面貌,重構全球互聯互通格局的廣闊前景成為其中最引人關注之處。在中國領導人首次提出共建“一帶一路”倡議以來的十多年里,中國已調整相關項目。曾經的大興土木正讓位于更低調、更環保,且進入更精準的共建階段。拉丁美洲的智慧港口、非洲的光纖走廊、東南亞的紅樹林保護修復中心,這些都烙刻著中國資本、標準規范和互聯互通的印記。
不妨稱它為共建“一帶一路”倡議2.0。其中的項目規模相對更小但更加精準。它在傳統外交缺失或注意力被分散的地方贏得影響力。截至2023年,中國與共建“一帶一路”國家的貨物貿易累計規模達到約19萬億美元。但僅靠數字還不能描繪出該倡議的全貌。如今,中國既聚焦國家建設也注重制定規范。中國輸出標準并重塑援助話語體系。
這并非純粹的利他主義——在許多西方強調防務合作的地區,中國推動的民用基礎設施建設正在填補另一種真空。盡管美國主導的“全球基礎設施和投資伙伴關系”及歐盟實施的“全球門戶”計劃都企圖參與競爭,但兩者都無法與中國共建“一帶一路”倡議的連貫性或規模相提并論,它們經常因執行不力或地緣政治原因而陷入困境。
美國方面的最新數據顯示,中國承諾為共建“一帶一路”倡議項目提供超過6790億美元的全球基礎設施融資,遠高于美國同期投資的760億美元。美媒稱,2013年以來,中國企業已建成369個海外電力項目,其中70%在亞洲,15%在非洲。這些投資正在悄悄將中國“嵌入”數十個國家的基礎設施和能源生態系統中——這與許多西方國家被動和支離破碎的姿態形成鮮明對比。
事實證明,中國轉向“小而美”的“一帶一路”項目也同樣具有重要意義。有數據顯示,僅在2024年,中國就簽署340項價值1218億美元的新“一帶一路”協議,同比增長31%。其中包括中亞的智慧物流中心、東非的人工智能海關系統和中東的綠色氫能試驗區等。對于東南亞來說,中國既是其主要貿易伙伴,又是數字基礎設施提供方,共建“一帶一路”項目的影響尤為明顯。菲律賓、印尼和馬來西亞都已成為人工智能港口系統和光纖走廊的試點國家。
悄無聲息的物流走廊和引入人工智能大模型的港口正在重新定義全球影響力——中國已將此類舉措精心打造為“小而美”互聯互通項目的一部分。這不僅是一場外交博弈。基礎設施正迅速成為地緣政治合作硬通貨。公路和鐵路不僅運輸貨物,還塑造未來。
對于許多面臨氣候、產能和資本等多重危機的全球南方國家來說,中國提供的不僅是生命線,還是建設藍圖。(作者伊姆蘭·哈利德,王會聰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